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6-30
  

  • 全选
    |
    地层·沉积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表生岩溶与埋藏溶蚀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最重要成岩作用,两者受岩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所受的外部主控因素差异显著.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古构造等影响较大;埋藏溶蚀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表生岩溶主要表现为垂向分带性明显的复杂孔洞缝网络结构,而埋藏溶蚀主要呈受断裂-裂隙控制的"V"形洞穴样式或与断裂有关的阶梯状分布.表生岩溶发育一些标型特征,如钙质壳,古土壤,铝土矿,淡红色方解石晶体,溶蚀沟、坑、天坑,新月形状、悬垂和纤维状渗滤砂或胶结物,岩溶角砾及与地下暗河有关的机械流水沉积;埋藏溶蚀往往发育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异形铁白云石、萤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等密西西比河谷型矿物以及塌陷构造、裂隙结构、不规则的角砾(化)岩体等.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主要发育表生岩溶作用;塔中地区西北部不具备发育大规模表生岩溶的地质条件,以发育埋藏溶蚀作用为主.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以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经130余百万年的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风化壳古岩溶发育.在认识研究古地质图的基础上,选取马家沟组五段四亚段一小层底部的凝灰岩为标志层,完成了盆地中部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自西向东,研究区可划分为四个岩溶古地貌单元或区块:岩溶高地、岩溶台地(坪)、岩溶盆地、岩溶台地与岩溶沟槽相间区块.岩溶高地地层向西翘倾,岩溶剥蚀面自西向东地层由老到新呈有序分布,西北角有7口井的地层已剥蚀至马五41以下,最西缘陕56井残顶已为马五7地层.岩溶台地是现今马家沟组天然气的主产区,地势相对较低且平缓,并在多个小层发育岩溶溶洞建造岩.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露头剖面的观察、相关样品分析及钻井资料的研究表明,区内碳酸盐台地在形成、发展及消亡过程中,由于不同级次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台地沉积过程中断,出现暴露并伴随溶蚀作用,在台地埋藏后还受到地下热水的溶蚀改造.将区内古岩溶划分为同生期层间岩溶、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埋藏期热水岩溶等三类.同生期层间岩溶多与相对短时间的海平面下降有关,以发育溶蚀残积物、溶孔(铸模孔)等为特征.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表现为台地长时间的暴露及溶蚀,一般可见明显的古风化壳岩溶垂向分带;埋藏期热水岩溶以非选择性溶蚀为特征.控制碳酸盐台地古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古地形、古构造等因素.初步探讨了区内古岩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牙哈-英买力地区是塔北隆起上的主要油气富集区,古潜山风化壳型储层的观点一直主导着该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思路.但储层精细描述揭示了牙哈-英买力地区除古潜山风化壳型储层外,还发育有暴露浅滩型、层间古岩溶型、白云岩型储层.其中位于古潜山面之下经风化作用改造的白云岩型储层是最有勘探价值的,勘探成功率高.其次是暴露浅滩型储层,油藏类型有早成藏残留型和晚成藏型.暴露浅滩型、层间古岩溶型和白云岩型储层也是很有勘探价值的储层类型.早成藏型原生油气藏,位于寒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呈假整合接触的地区,与古潜山无关.古潜山风化壳型储层可以形成晚成藏型油气藏,但目前试油结果均为水层,值得进一步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的解析表明,中生代强烈构造变形事件之后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了潜山储层基本格架,而第三纪埋藏过程中发生的选择性溶蚀与胶结作用则使储层结构复杂化,储集空间分割性进一步加强.在潜山油气充注过程中,缝洞系统与供烃窗口的对接关系决定着油气主疏导网络分布,而疏导网络与储集空间的连通与否则控制潜山油气分布.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应属于成岩封闭的裂缝性油气藏,而非块状油气藏.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3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可归纳为水道型和非水道型两种基本沉积类型.水道型沉积常发育双向递变层序和单向递变层序,单砂层较厚,它不仅是油气的良好储层,而且常与深水重力流沉积和深水背景泥岩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应当列为深水沉积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非水道型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一般发育由砂泥频繁薄互层所构成的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和对偶层单向递变层序,单砂层很薄,油气勘探意义可能不大.广泛分布的大型沉积物波(分为粗、细粒两种)和水道口附近的内潮汐砂坝,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建造.根据现有研究实例和沉积成因水流理论分布范围等,建立了深水内波、内潮汐综合沉积模式.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黔中隆起经历了水下和陆上两个发育阶段;都匀运动是这一发育转变的成因.问题的焦点是水下隆起的开始时间和都匀运动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沉积相研究,受郁南运动控制,黔中隆起在下奥陶统桐梓组沉积期间已具雏形.对贵阳乌当发现的珊瑚化石Plasmoporella、Heliolites、Amsassia等重新厘定后认为黔中隆起大规模露出水面的时间为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结束之时,这也是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都匀运动本身,受到自南而北方向的滇桂-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北西方向的加里东造山运动的挤压,因此在黔中及周缘地区形成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并存的地质现象.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前人对盆地周边露头研究成果,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给出了盆地上、下震旦统的沉积体系分布.以阿满地区相对隆起为界,震旦系厚度总体上为东西厚、中间薄,沉积中心分布在盆地的东、西两端,并以东北角的库鲁克塔格山前地带沉积最厚,下震旦统达3 400m,上震旦统也达2 000m以上.早震旦世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了塔东和塔西两个沉积沉降凹陷,构成了塔东海洋冰川-浅海沉积体系区、塔西滨浅海沉积体系区、阿满海岸沉积体系区以及塔西南浅海-次深海沉积体系区,塔东和塔西两个沉积区以阿满海岸沉积区为界近乎对称分布.晚震旦世是在早震旦世沉积填平补齐的基础上的继承性沉积.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2):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 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 000×108 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