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3): 39-47.
    在研究西非海岸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上,总结各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划分各盆地成藏组合并评价资源潜力,最终提出了油气勘探方向.西非海岸17个盆地从北往南可分为5段:北段盐盆、中段盆地、尼日尔三角洲、中南段盐盆和南段盆地,其形成演化可分为前裂谷、同裂谷和后裂谷3个阶段,总体发育6套储盖组合.以储盖组合为核心,在西非海岸17个盆地中共划分出27个成藏组合.以成藏组合为资源评价基本单元,采用类比法、发现过程法和主观概率法,计算和预测西非17个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为146 175 MMBOE.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中南段盐盆和尼日尔三角洲,纵向上主要位于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西非海岸17个盆地按勘探潜力从大到小分为Ⅰ、Ⅱ、Ⅲ类,应重点选择Ⅰ、Ⅱ类盆地开展勘探活动.西非重点勘探目标为深水浊积岩和盐下碳酸盐岩,每个盆地主力成藏组合叠合最多的区域就是该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 勘探评价
    张琴, 邱振, 梁峰, 刘雯, 孔维亮, 王玉满,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曲天泉, 江冲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70-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7
    摘要 (25) PDF全文 (19)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3套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均为II1型,成熟度(Ro)均大于2.0%,生烃潜力大。孤峰组以硅质页岩相与钙质页岩相为主,吴三段和大一段则以硅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为主,页岩的脆性指数均分布在70%以上。②3套页岩均以有机质孔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孔径以介孔为主。吴三段层理缝发育,连通系数最好,孔隙度与含气量最高;孤峰组孔隙度高,连通系数居中,含气量较高;大一段层理缝不发育,连通系数和孔隙度最低,但含气量较高。③相比川南龙马溪组,3套页岩具有“三高一薄一深”的特征,即高TOC、高脆性、高含气量,但单层厚度较薄,埋深更大,需建立针对性开发技术。3套页岩层系页岩气富集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海槽东南段以及城口—鄂西海槽的城口—奉节—利川—石柱一带。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深层页岩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沉积·储层
    李宁, 刘建斌, 李帅, 何苗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26-3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4
    摘要 (24) PDF全文 (18)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以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平湖组中段和上段为例,综合国内外海岸沉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整合古地貌特征、潮坪区域沉积特征及海岸沉积模式,探究三者对潮汐动态和沉积体系分布的影响,为后续大规模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关键依据。应用钻井测井数据、地震资料及沉积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对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进行模拟,经定性描述与定量测量,明确了潮道、潮沟、潮汐砂脊、潮汐砂席等独特沉积单元的分布,揭示了海岸地形与海平面变化对潮汐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构建了障壁海岸、无障壁水下低凸起海岸和无障壁缓坡海岸3种沉积模式,完善了海岸沉积体系的理论框架。再进一步对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低海平面时期障壁海岸砂体呈片状分布,高海平面时期水下低凸起海岸砂体呈条带状分布。首次明确障壁与水下低凸起沉积环境中的大规模潮汐砂脊和受限制潮道砂体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 勘探评价
    张荣虎, 金武弟, 智凤琴, 曾庆鲁, 余朝丰, 王斌, 王珂, 李东, 周世杰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56-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6
    摘要 (21) PDF全文 (17)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油气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与油气富集的耦合关系不明确,制约了油气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基于储层微观表征、地质建模、断裂-裂缝刻画及油气藏解剖,探究了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了资源潜力。研究表明:阿合组储层致密层和低孔高渗带横向上间互分布,储层物性受断裂-裂缝改造后孔渗性明显增强,发育4级断裂控制的4级尺度的甜点区。级—级断裂控制的断裂-裂缝-孔隙体以东西向展布为主,规模大、孔渗性好;Ⅲ级断裂及Ⅳ级断裂控制的断裂-裂缝-孔隙体规模小,常常尖灭于致密砂岩之中。阿合组油气藏第1期烃类充注时间为18~12 Ma之间,储层孔隙度为15%~18%,主要为原油充注,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形成常规油藏,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散逸殆尽;第2期烃类充注时间为5 Ma至今,储层迅速致密化,孔隙度为6%~8%,天然气沿断层及裂缝在储层甜点区高效充注。级和级断裂带沟通阿合组层内砂体,与侧向致密储层和上覆泥岩形成良好的配置条件,是圈闭有效性和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油气富集有利面积可达106 km2,主要集中于迪北斜坡的中部平台区和南部平台区,岩性圈闭资源量天然气为1 699×108 m3、石油为778×104 t。

  • 沉积·储层
    崔仕提, 张少伟, 程钊, 朱茂, 郑剑锋, 段军茂, 邵冠铭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13-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3
    摘要 (16) PDF全文 (16)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东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层序架构不明确、沉积演化规律不清晰的核心问题,基于丰富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生屑灰岩段的岩石学特征,构建了生屑灰岩段的层序地层结构,并探讨了其控沉控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为海陆过渡背景下的混积碳酸盐岩,主要由泥晶—粉晶灰(白云)岩、砂屑—砾屑灰(白云)岩、混积岩及过渡岩性组成,陆源碎屑含量相对较高。岩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分段和平面分带特征。生屑灰岩段与下伏东河砂岩段、下泥岩段及上覆中泥岩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生屑灰岩段本身为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序列,中亚段沉积时期水体相对最深。海平面升降旋回对沉积微相的演化和成岩作用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下亚段和上亚段沉积水体较浅,以蒸发潮坪相潮上带的云坪、灰云坪等沉积微相为主;中亚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高,发育潮间带高能碳酸盐岩颗粒滩微相,叠加高频旋回暴露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优质的储集体。这种白云石化的颗粒滩与发育针孔状结构的云坪构成了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 呼焕, 郑剑锋, 罗新生, 段军茂, 吕奇奇, 石磊, 田浩男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193-2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1
    摘要 (93) PDF全文 (14)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北西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以柯坪露头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精细测量、描述,开展了系统的薄片、碳氧同位素及激光U-Pb年龄等分析,结果表明:下丘里塔格组总厚度为350 m,可划分为6段,主要发育颗粒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识别出7种主要岩相组合和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整体反映潮坪亚相向台内丘滩亚相的转换。基质溶孔、溶蚀孔洞及角砾间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物性最好,颗粒白云岩次之,整体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征,综合评价1段、2段和6段的储层物性最好,5段次之。③白云岩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不整合面以及高频层序界面的共同控制,可划分为不整合岩溶与内幕丘滩相2类白云岩储层。研究成果支撑了塔北西部寒武系白云岩领域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尤其为雄英地区的油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 勘探实例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13-122.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油田发现于2009年,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哈拉哈塘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地质认识、勘探指导思路历经多次转变,经历了碎屑岩、礁滩体、层间岩溶与断控岩溶等多种类型油气藏勘探阶段.通过油田的勘探历程与勘探开发生产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受断裂、岩溶和不整合面等多因素控制的缝洞型储层是油气赋存的主要场所,走滑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富集,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哈拉哈塘油田的勘探实践表明: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是形成大油田的基础,地质认识的突破是发现复杂大油田的关键,物探技术进步是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的保障,勘探开发一体化是碳酸盐岩快速增储上产的有效途径.该案例研究对国内外类似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4): 401-412.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口探井在白垩系清水河组底部储层获得高产油气流,证明清水河组底部发育优质储层,但不同钻井揭示储层特征差异较大.在清水河组沉积前古地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砂体结构特征、岩矿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古水流方向特征分析了清水河组底部砂体沉积相的差异,明确储层砂体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清水河组沉积前,准噶尔盆地南缘古地貌呈现南陡北缓的特征,南部为一陡坡区,北部为一个大型的缓坡区,且在缓坡区发育两级坡折.清水河组沉积时期南缘处于湖侵沉积,清水河组沉积初期形成了受古地貌控制的退积型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所形成的砂砾岩储层厚10~30 m,北部缓坡带发育受两级坡折控制的3期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所形成的砂岩储层厚20~50 m,砂岩储层在南缘中部和东北部大面积分布.北部和东北部物源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物性相对较优,是清水河组有利的储层发育区.
  • 综述·评论
    郑剑锋, 朱永进, 张本健, 孙崇浩, 李文正, 吴东旭, 周进高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97-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1
    摘要 (117) PDF全文 (10) HTML (12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裂—坳—隆”构造分异控制碳酸盐台地经历“孤立台地—缓坡—镶边”演化旋回,裂陷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台地沉积分异及纵向上源储盖组合的相似性。建立了4类碳酸盐沉积新模式:①“多类台缘”和“双滩”缓坡沉积模式揭示大陆边缘和裂陷边缘、坳陷边缘、内缓坡相带中古隆起和潟湖周缘是有利丘滩体发育区;②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组合体系沉积模式揭示海侵期古隆起周缘是有利滩体发育区;③四川盆地灯影组断阶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多组同沉积断裂控制灯二段阶梯状台缘形成,断块高部位发育厚层丘滩体;④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持续扩展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轮南—富满地区台缘带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镶边台地→侧向前积镶边台地的演化。沉积模式新认识明确了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古裂陷周缘丘滩带依然是增储上产和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斜坡相重力流沉积、蒸发潟湖相泥灰岩等新领域是值得关注的勘探区带。沉积新模式的建立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部署,也为未来勘探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 中国石油海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专辑
    海相油气地质. 2022, 27(1): 45-54.
    上白垩统Mishirif组是阿联酋东鲁卜哈利盆地主要的产油层,目前对Mishrif-1段和Mishrif-3段储层孔隙特征差异的研究较为薄弱.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气测、压汞及核磁共振测试的基础上,对Mishrif组储层储集空间、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储层的相控特征以及Mishrif-1段和Mishrif-3段的差异.结果表明:①Mishrif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亮晶厚壳蛤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属孔隙型储层.②Mishrif组储层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优质储层集中在Mishrif-1段生物礁和生屑滩微相,Mishrif-3段厚壳蛤礁滩和生屑滩微相,平均孔隙度高于20,,平均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为高孔高渗储层.③Mishrif-1段生物礁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锯齿型,孔隙为大孔径生物体腔孔,束缚水饱和度低,Mishrif-3段厚壳蛤礁滩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双峰锯齿复合型,铸模孔、生物体腔孔发育,同时发育一定的粒间溶孔,束缚水饱和度低,Mishrif-1段生屑滩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双峰锯齿复合型,铸模孔、粒间溶孔同时发育,束缚水饱和度低,Mishrif-3段生屑滩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锯齿型,孔径分布不集中,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溶孔为主.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3): 269-279.
    受阿尔金山物源供给影响,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物性总体上差且非均质性强.为了实现有利储层分布预测,亟待开展源-汇系统精细划分.应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综合采用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砂体展布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源-汇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七个泉、狮北、干柴沟、咸水泉和咸东共5个源-汇系统,不同源-汇系统表现出重矿物组合、标志重矿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峰值年龄、峰值年龄组合和年龄谱图形样式,物源年龄主要在200~520 Ma之间,母岩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受这些物源供给,研究区相应地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其规模差异较大.受多物源供给的影响,单一分析方法可能会导致源-汇系统划分的不确定性,因此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并且互为验证,才能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
  • 油气成藏
    姜海健, 蒋宏, 张威, 李春堂, 王杰, 朱建辉, 王萍, 张毅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43-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5
    摘要 (17) PDF全文 (8)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内幕(盐间及盐下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深入研究天然气形成及演化过程对内幕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牛地马家沟组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幕岩心、薄片中沥青的识别,烃类包裹体的产状及拉曼光谱测试,以及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分析,确定马家沟组天然气成因;综合油裂解气的形成条件以及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马家沟组内幕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缝洞储层中见沥青充填,方解石脉中也捕获了油、气和沥青三相烃类包裹体,均证实了存在油裂解气过程。马家沟组内幕天然气以油裂解气为主,主要来源于马三段沉积期膏盐洼海相烃源岩;早侏罗世烃源岩大量生油,早白垩世油裂解生成气,而且油气发生了TSR反应。受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控制,研究区马家沟组烃源岩具有南部成熟早、北部成熟晚的特征,天然气具有沿区域走滑断裂由南向北运聚的趋势。

  • 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海相油气地质专辑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2): 22-26.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由哈得1号和哈得4号两个圈闭组成.16口油井原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在0.46,~4.97,,δ13CCO2值分布在-12.3‰~-7.0‰,这两组数值在油田不同地区呈有规律的分布,由北往南,均逐渐增加,至哈得4号圈闭内δ13CCO2达到峰值.依据现有的CO2成因鉴别标准,它们既有有机成因,也有无机成因.与其伴生的氨气的3He/4He值为n×10-8,具有典型的壳源沉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河砂岩油藏中的CO2主要来源于无机成因的海相碳酸盐岩和东河砂岩储层中钙质胶结物的热分解.δ13CCO2值和CO2含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与油藏正在充注调整有关.
  • 盆地·构造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43-48.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整体为南北走向、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划分为7大构造单元.以上侏罗统膏盐岩为滑脱层,盆地沉积盖层分为盐上、盐下两大构造层.盐上层系挤压变形强烈,盐下层系构造相对宽缓.盆地经历了裂谷、坳陷和碰撞挤压三个阶段.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白垩系泥岩和碳酸盐岩、始新统海相泥岩是盆地的三套主力烃源岩;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古新统生物灰岩以及白垩系、古近系砂岩是良好的储集层;上侏罗统膏盐岩是盐下层系的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和第三系发育泥岩、泥灰岩盖层.盐上层系勘探程度较高,圈闭以逆冲挤压背斜和断背斜为主,幅度大、规模小;盐下层系生储盖组合发育,圈闭以构造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规模较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西南吉萨尔隆起、卡菲尔尼甘隆起、奥比加尔姆隆起是盐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沉积·储层
    郑剑锋, 白雪晶, 代坤, 洪淑新, 刘云苗, 段军茂, 葛志丹, 刘连杰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289-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1
    摘要 (23) PDF全文 (7)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白云岩领域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日产气超百万方,揭示了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然而,当前关于茅二段白云岩的成因争议依然较大,制约了白云岩储层的分布预测。以合川地区取心探井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岩心、薄片的岩石学特征精细描述,并优选具有代表性的白云岩和石灰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和U-Pb定年分析,综合地质背景,明确了:①茅二段晶粒白云岩是孔隙的主要载体,厚度为1~25 m,不均匀发育于茅二段中上部。②白云石化流体为海源流体,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于准同生期—早埋藏期。③茅二段白云岩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期台内古地貌相对高部位的滩体控制,滩体受到同生岩溶作用,潜流带发育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生屑颗粒、灰泥与富Mg2+海水在浅埋藏过程中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基于白云岩成因新认识,明确了中东部古地貌高部位是茅二段白云岩的有利发育区,为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有效指导了合川地区天然气的勘探部署。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3): 280-290.
    琼东南盆地西区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深水海底扇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综合应用岩石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高温-超压背景下的深水海底扇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梅山组深水海底扇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物性以低—中孔、特低—低渗为主,具有强非均质性.②储层经历早期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胶结→第1期低熟油充注→长石溶解,铁方解石及石英次生加大→第2期较高成熟油气充注→(铁)白云石胶结、石英及其次生加大溶解、超压形成→第3期高成熟天然气充注→晚期CO2充注及热液矿物胶结.③储层孔隙演化受控于超压保护的压实-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早期压实-胶结是主要的破坏性作用,超压保孔和溶解增孔是主要的建设性作用,并且对深水海底扇不同构造带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不同,形成现今差异孔隙特征.
  • 邓兴梁, 常少英,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28-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4
    摘要 (40) PDF全文 (6) HTML (39)   可视化   收藏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 付小东, 董景海, 李伟, 云建兵, 谷明峰, 李文正, 应玉双, 朱茂, 谭万仓, 和源, 朱可丹, 徐哲航, 朱心健, 熊绍云, 张豪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39-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5
    摘要 (48) PDF全文 (6) HTML (51)   可视化   收藏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岩相古地理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龙组残余地层分布较广,面积约13 100 km2,川北一带新落实地层分布区约4 000 km2,厚度主要为10~40 m。黄龙组潮间带浅滩白云岩广泛发育,主要位于黄二段,分布面积约8 200 km2,在平昌—巴中地区预测新增滩带面积约2 000 km2;浅滩相白云岩储层厚度主要为2~20 m,储层物性条件好,平均孔隙度为3.90%。川北地区黄龙组成藏烃源条件好,下伏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分布面积约为25 000 km2,烃源岩总厚度为50~15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厚10~60 m,可与黄龙组构成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组合。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尖灭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黄龙组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两个大型圈闭发育带,圈闭类型多样,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保存条件好。预测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存在4个有利勘探区,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39-46.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莺歌海盆地LD15-1气田分气组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识别出一种沉积相(无障壁海岸相)、两种亚相(临滨亚相、滨外亚相)、三种微相(临滨坝、滨外滩、滨外泥),建立了垂向沉积演化模式。参考三维地震资料,绘出了主力气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图。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31-140.
    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高压压汞、气水相渗、核磁共振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奥陶统马五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静态表征与动态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马五段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对油气储集和渗流具有较大意义的储集空间为晶间溶孔、溶蚀孔洞、铸模孔和裂缝.依据压汞参数和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将马五段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选取孔隙度、渗透率、主流孔喉半径、最大进汞饱和度、等渗点相对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试气产量和孔喉组合类型等8项参数,建立了研究区马五段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标准.Ⅰ类、Ⅱ类储层的溶蚀孔洞、晶间溶孔、裂缝发育,以中大孔喉为主,孔隙度>5.5,,渗透率>0.1×10-3μm2,最大进汞饱和度>70,,等渗点相对渗透率≥0.05×10-3μm2,可动流体饱和度>60,,经压裂改造可获工业气流,是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1): 33-44.
    广西合浦、南宁、宁明等第三系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与百色盆地一样,均是中始新统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质岩层,特点是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多数大于2.0,,达到"好"到"最好"的评价标准.有机质成熟度多数处于低熟阶段,部分在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综合分析认为:合浦、南宁、宁明三个盆地都具有优质的生烃物质基础,也有好的储集保存条件,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除了合浦常乐凹陷进入成熟阶段能生成成熟油气外,其余的南宁盆地、宁明盆地及合浦盆地西场凹陷都在低熟阶段,所以应以勘探低熟油气为主.
  • 机理·模式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1): 41-48.
    近源成藏(近地生成就地储集)是生物礁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生物礁可构成有利储集空间,其上下左右相邻地层的泥页岩或碳酸盐岩作为其优质烃源岩和盖层.根据烃源岩与礁的相对位置及其组合关系,可将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划分为单源生烃型和多源生烃型两大类,共6种类型.单源生烃型只含一套烃源岩,包括盖生型、侧生型和下生型3种类型;多源生烃型包含两套及两套以上烃源岩,目前只发现侧生-盖生型、侧生-顶生型和上下共生型3种类型.分析了烃源与储层配置关系对生物礁油气藏勘探的影响,认为只有礁体周围的地层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和盖层条件时,才有利于生物礁的成藏,生物礁远源成藏是非常少见的.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1-12.
    本文的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是指有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奥陶系潜山.潜山内幕多为单斜平行结构,储层基本为非均质“似块状结构”.古近系为主的烃源岩,通过控山断层的断面输油,形成“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奥陶系潜山内幕成藏有四项主控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生烃灶供烃潜能、有效输烃窗口、优势输导通道以及储层裂缝发育.同时具备四项有利主控因素的潜山,油气富集规模较大.在生烃灶供烃潜能有利的前提下,其他三项主控因素之一为不利时,仍有成藏的可能,但规模一般较小.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和控山断层形态的影响,背斜构造、弧形断层、多向交切断层有利于裂缝的发育,而受直线型断层控制的潜山裂缝欠发育.
  • 勘探实例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71-78.
    流花16-2油田发现于2010年5月.它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近年发现的中型轻质油田,也是该区自营勘探以来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油田.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低凸起东端海域深水区,流花16-2构造为断块圈闭,储层为下中新统珠江组下段及上渐新统珠海组海相中细砂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盖层为珠江组上段巨厚层海相泥岩,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来自油田南面的白云凹陷东凹古近系恩平组—文昌组烃源岩.油藏具有埋深浅、储量丰度高、原油密度低、测试产能高等特点.论述了油田的发现与勘探历程以及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认识与启示.
  • 综述·评论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07-318.
    西沙海域位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受陆缘张裂和走滑的双重控制,经历了断陷和拗陷2个构造演化阶段,受越东、红河、海南岛和西沙等4个物源区的共同影响,充填了陆相—过渡相—海相地层,发育火山、气烟囱、块体搬运和水道等多种地质体,孕育了多种类型的海底地貌.基于丰富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完整直观地展示了西沙海域海底地貌.将位于大陆坡的研究区海底地貌细分为海底平原、海底斜坡和海槽等3个三级海底地貌,进一步细分为深海平原、深海水道、深海蜂窝状、深海海山、深海月牙状、深海似圆状、深海蝌蚪状、深海海槽和深海条带状共9个四级地貌.结合地质条件分析了各种地貌成因及展布的主控因素:深海平原、深海水道和深海海槽等3种海底地貌主要受控于断陷期的构造格局和晚期的沉积充填,深海蜂窝状地貌与块体搬运体系伴生,深海海山为火山活动成因,底流有改造作用,深海月牙状地貌是底流侵蚀的产物,深海似圆状、深海蝌蚪状和深海条带状地貌是气体逸散造成的不同形状的海底麻坑.这项成果有助于西沙海域构造特征、深水沉积类型与分布、地质体展布及海流等方面的深化研究.
  • 沉积·储层
    刘建清, 宋晓波, 隆轲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01-3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2
    摘要 (14) PDF全文 (5)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①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砂屑(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有序度低、形成温度低,为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沿藻格架、粒间孔及构造角砾间基础上发育的溶孔。②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破裂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表生去膏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着改善作用,而深部溶蚀是深部次生孔隙发育的根本因素。③溶孔发育与构造角砾岩、构造裂缝发育具有强相关性。印支运动晚期,酸性流体沿破裂空间注入砂屑滩、藻纹层骨架等剩余孔隙发育区域形成次生溶孔;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形成垂直裂缝和晚期构造角砾岩,发生晚期溶蚀作用及方解石脉体的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水平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提出“构造破裂-流体溶蚀-裂缝改造”三阶段的控储机制,为雷口坡组勘探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 综述·评论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4): 337-347.
    通过调研国内外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的相关文献以及专利著作,分析深层压力预测存在的挑战和难题,总结深层压力预测技术的研究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适用于中浅层的经典压力预测理论和算法已经很完善,但对深层压力研究不适用,难以预测深层压力变化特征.基于多孔弹性理论、岩石物理模型、构造增压等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推进了深层压力预测技术的进展,但受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超压成因机制复杂和预测算法缺乏等多方面的限制,深层压力预测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难题.深层超压与构造、断裂的压力传递、生烃膨胀和盖层封闭等非欠压实机制有关,并常以多种成因共存为特点,不同的超压机制会造成压力系统的变化.从超压成因机制出发,结合实际问题改进经典公式和模型,可以使预测模型更具适应性.适应复杂岩性、多种超压机制、横向压力分布特征的深层压力地震预测技术是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4): 348-360.
    鄂尔多斯盆地的海相油气勘探对象从早期的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逐渐转变为不整合面以下的内幕碳酸盐岩储层.然而,盆地深层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源储盖整体特征及配置关系不清.基于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开展野外剖面踏勘、化验分析、岩心和薄片观察等基础地质工作,编制寒武纪—奥陶纪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烃源岩和有利沉积相带分布图,明确了寒武系—奥陶系的源储盖发育特征和配置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具有台内发育继承性隆起、台缘发育继承性裂陷的构造格局.受盆地西南部、东北部裂陷控制,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海槽和海湾内,受乌审旗古隆起和庆阳古隆起控制,颗粒滩和风化壳储层主要发育在古隆起周缘和台缘带.奥陶纪具有台内多隆多坳的沉积格局,沉积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差异分布.2个台内洼地控制了海相烃源岩的展布,3个台内隆起带控制了颗粒滩和膏云坪等有利微相的展布.寒武纪台缘裂陷型和奥陶纪台内坳陷型构造-沉积模式控制了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并形成了3套优良的源储盖组合.寒武系—奥陶系具有较大的天然气成藏潜力,是鄂尔多斯盆地未来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
  • 成果专栏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1): 30-44.
    由于资料的欠缺和分布的不均衡,羌塘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程度总体不高,不能为烃源岩和储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的研究,解决了资料丰富区域沉积相解释的多解性、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缺乏沉积模式指导的问题,取得以下3方面的成果和认识:①系统梳理了可可西里—金沙江洋、班公湖—怒江洋、龙木错-双湖洋的闭合史,明确了羌塘盆地属性,指出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经历了复合前陆盆地、陆内弱挤压残留海盆地、褶皱-冲断快速抬升剥蚀3个构造演化阶段,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经历了被动陆缘、活动陆缘、褶皱-冲断快速抬升剥蚀3个构造演化阶段,明确了8个关键沉积时期的盆地属性.②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系统恢复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10个关键地质时期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背景,揭示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提高了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的准确度.③明确了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背景,认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巴贡组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前陆坳陷、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等构造单元,下侏罗统曲色组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弧后伸展盆地、陆内弱挤压残留海盆地等构造单元,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储层分布于台缘带.上述成果将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依据.
  • 周刚, 钟原, 张本健, 乔艳萍, 戴鑫, 张自力, 兰才俊, 豆霜, 徐多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55-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6
    摘要 (13) PDF全文 (4)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近期泸州地区的勘探发现揭示石牛栏组礁滩体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基于钻井、野外剖面和三维地震数据等资料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石牛栏组礁滩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礁/生屑灰岩主要发育于石一段顶部,厚度介于6~40 m;受川中古隆起影响,石一段发育混积潮坪和台内洼地,在混积潮坪古地貌高带上形成了连片分布的潮缘礁滩,在台内洼地局部高带发育台内礁(生屑)滩。石牛栏组的成藏模式表现为“近源供烃、断裂输导、下生上储、复式聚集”,下伏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石一段礁滩储层-石二段泥岩及上覆盖层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复杂的网状断裂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条件,油气充注时期与圈闭形成时期(P—K)匹配,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定了基础。石牛栏组礁滩体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
  • 吴佳男, 李祥权,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17-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3
    摘要 (42) PDF全文 (4) HTML (43)   可视化   收藏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 机理·模式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2): 51-55.
    背斜上中和面和向斜下中和面(斜坡部位)是有利储层的发育区,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张裂型褶皱下中和面发育的顺层张裂区也可以是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尤其是碳酸盐岩(潜山)背斜.碳酸盐岩张裂型褶皱上中和面的扇形张裂区一般发育表层岩溶带和渗流岩溶带,发育溶蚀洞、孔,多表现为杂乱反射;下中和面的顺层张裂区一般发育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发育溶蚀孔、缝,常表现为“串珠”状反射.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发育同生期岩溶、风化壳岩溶(表生期)、埋藏岩溶三种不同类型的古岩溶.张裂型褶皱的扇形张裂区发育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均有利于储层发育;顺层张裂区既发育风化壳岩溶(水平潜流带)又发育埋藏岩溶,其中的埋藏岩溶非常有利于储层发育.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在扇形张裂区和顺层张裂区多形成同生期岩溶储层和埋藏期岩溶储层,石炭系碳酸盐岩CⅡ油组在顺层张裂区主要形成埋藏期岩溶储层.
  • 盆地·构造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2): 37-40.
    残留盆地的最本质特征是流体动力体系的改变,即由原型盆地承压流体(压实流体)转变为静压流体动力体系.残留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评价的关键,虽然与多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即与盆地的残留和保存程度密切相关.应用流体的压力体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关指标可直接对残留盆地油气保存条件作出评价.
  • 技术·应用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53-61.
    利用2001年度西林-潞城地区26条MT测线924个测点资料,建立了岩石电性特征表,构筑了合理的地电模型,对南盘江坳陷右江断凹区,包括隆林凸起、右江断凹及乐业断阶中的凌云凸起等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层位和断裂进行了追踪判别,揭示了三叠系底、石炭系-二叠系底和泥盆系底三个主要地质界面的高程形态,给出了主要断裂和向斜的构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区域及局部构造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对构造单元具有划界作用的一级断裂共计11条,均为逆断层,大部分NW-NWW向,多数延伸达10~100km,南倾,倾角50°~60°,浅部较陡,深部较缓,具同沉积断裂性质.主要向斜包括小河口、八桂、央边及西平等四个,全落在右江断凹,构造幅度在三叠系底面上为850~1400m,石炭系一二叠系底为1 000~1750m,泥盆系底为1 500~2500m.区内还分布有十多个出露或隐伏的背斜和凸起构造,全区尤其是右江断凹,构造形态比较复杂.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2): 14-22.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系古地貌控藏模式,并结合盆地勘探成果,精细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预测了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46.50×108 t,其中常规油资源量为116.50×108 t,致密油资源量为30.00×108 t;按层系分,三叠系石油资源量为137.20×108 t,侏罗系石油资源量为9.30×108 t.盆地剩余资源量为96.93×108 t,姬塬、陇东和志靖—安塞等地区,是长庆油田的规模储量区,仍然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区域.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和侏罗系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延长组下部的长9、长10油层组为新的目标层系;长7油层组致密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 机理·模式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51-59.
    针对鄂西渝东区隔档式褶皱发育的构造特点,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别以隔档式褶皱和正弦曲线几何形态的褶皱建立模型,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褶皱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力场分布特征。褶皱外侧为张应力集中区,内侧为压应力集中区,且应力矢量与地层产状平行,二者以中部既无明显挤压、亦无明显拉张的中和面为分界。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总结了鄂西渝东区构造裂缝发育的三种形式:具多层介质的非能干层中发育顺层裂缝;向斜内侧、背斜外侧的能干层中发育高角度剪切缝;背斜外侧、内侧具多层介质的非能干层中发育顺层裂缝与高角度缝共生的网状缝。这种特征与模拟结果呈现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可根据应力场模拟成果和裂缝发育地层的能干性进行合理解释。复向斜中的隆起区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 成果专栏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1): 17-29.
    羌塘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划分对比尚存较大的争议,这制约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与含油气系统分析.基于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获得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层序、盆地演化等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重点对制约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关键地层时代归属问题开展了综合分析与客观评述.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①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证实,羌塘盆地存在前寒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古生界基底埋深可达7~15 km,中生界沉积超覆在古生界褶皱系之上,②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而不是早—中侏罗世,③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属于上三叠统,古油藏白云岩很可能"异地无根",与布曲组为构造断裂接触,④南羌塘毕洛错油页岩时代归属为早侏罗世,⑤雀莫错组原定义为中侏罗统,研究证实其时代归属为早—中侏罗世,⑥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Re-Os同位素定年及生物化石资料证明其为下白垩统海相地层,⑦同位素年代学及野外露头剖面资料证实,康托组与唢呐湖组为同期异相地层.羌塘盆地地层学研究新进展为完善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乃至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3): 291-302.
    基于沉积背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微相展布分析,应用沉积正演模拟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开展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三维时空演化模拟,定量恢复了珠江口盆地中北部中新统珠江组浪控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探讨了沉积环境与波浪参数对砂体展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珠江组沉积期的沉积微相随基准面的变化呈规律性演化,滨线呈现先向陆迁移、再向海迁移的趋势.②珠江组沉积期的波浪作用较强,波浪角度为近南东方向,波浪作用对三角洲砂体展布具有明显影响.随着波浪高度增加,波浪阻碍三角洲河口细粒沉积物堆积的作用增大,并将其搬运至深水区,泥质沉积物趋向沉积于波基面以下区域,波基面以上区域砂质碎屑含量较高.波浪作用入射角度发生倾斜,会导致三角洲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不对称的沉积和形态.③有利储层砂体主要发育于滨岸线附近.沉积正演模拟为定量恢复沉积演化过程提供更为直观的方法,且在确定浪控三角洲潜在形态方面具有预测作用.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4): 372-384.
    白云石化作用和白云岩分布是制约川中地区茅二段储层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深入开展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布模式研究.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内茅二段主要发育3种类型白云石:粉—细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粉—细晶他形白云石为同生期蒸发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本身不产生储集空间,但却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粉—中晶自形白云石为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部位晶间孔及晶间溶孔发育,可形成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鞍形白云石为早成岩期(东吴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伴有热液破裂作用和热液溶蚀作用,可导致溶蚀缝孔洞发育,形成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储层.②与台缘断裂耦合的台地边缘带,是发育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最佳部位,也是白云岩储层优势发育区带,台内高地区域,主要发育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可成为白云岩储层较为发育的区带,台内洼地缺乏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有利条件,白云岩欠发育.
  • 沉积·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24, 29(4): 385-400.
    四川盆地吴家坪组—大隆组海相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受混合沉积作用的影响,不同岩相之间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差异显著,影响了对其储层分布及勘探潜力的评价.综合应用X衍射、扫描电镜、能谱、薄片观察等多种实验方法,对川东北地区DY1H井吴家坪组—大隆组页岩开展了岩相划分、成岩作用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讨论了其成岩作用与孔隙发育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DY1H井吴家坪组—大隆组页岩主要发育硅质、混合质、钙质、黏土质4类页岩岩相.其中硅质页岩相的TOC最高.硅质页岩中石英来源于陆源碎屑与硅质生物,抗压实能力强,保留下的微孔隙可为有机质迁移与富集提供空间,并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热演化作用也可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得益于优质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储集空间条件,硅质页岩成为川东北地区吴家坪组—大隆组页岩中的有利岩相.建立了有利岩相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为海相页岩孔隙成因研究与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