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12-30
  

  • 全选
    |
    院士访谈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海相论坛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中国古生界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40多个,其中大型油气田16个.在长期研究中国古生代海相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近几年来新发现的海相烃源岩,提出对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新认识.从有效烃源岩、古岩溶储集体、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模式等四个方面概述油气成藏理论方面的新进展:根据油气成藏史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生烃史等,提出塔河油田奥陶系有四个成藏期:加里东中晚期至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一喜马拉雅早中期;喜马拉雅晚期.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赛汉塔拉凹陷赛51井首次发现了基底石炭系碳酸盐岩油藏,酸压试油获得日产油226m3.这是二连盆地自1979年大规模石油勘探以来获得的最高产量,也是在中国东部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中的首次发现,为中国东部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赛51油藏位于赛汉塔拉凹陷缓坡一侧的扎布断阶带上,紧邻主生油洼槽,具有不整合面与断层两种供油方式,油气源充足;同时,有利的背斜圈闭形态、孔缝洞十分发育的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良好的以致密火山岩为主的盖层条件等,是该油藏形成并高产富集的关键因素.赛51油藏的发现对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地层·沉积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19-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0口井的1500个薄片观察,认为四川盆地三叠系雷口坡组发育了石膏溶孔型储层和残留原生粒间孔型储层.两套储层有效孔隙包括残留原生粒间孔、石膏溶孔,发育定位于准同生期.干旱一潮湿气候频繁间互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发育.储层的时空展布在层位和相带上是有选择性的.为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为一套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其岩性为粗粉晶-细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和岩溶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白云石化的机理为混合水白云石化.岩溶作用具有多期性,包括沉积期岩溶、风化期岩溶、埋藏期古岩溶和褶皱期古岩溶等,以风化期岩溶为主.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它与埋藏期胶结一同作用使孔隙度由原来的15,左右骤降至2,~3,左右.随着后来的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等,部分储层的孔隙度又扩大到4,~5,左右,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印模法和残厚法以及地震相位追踪对比等古地貌分析法研究揭示,千米桥古潜山岩溶地貌的演化形成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暴露发育期、印支-燕山暴露改造期、喜马拉雅埋藏定形期等演化阶段.古岩溶洞穴的发育和分布不仅受地貌形态及潜水面的控制,而且与岩性组合、古水文环境及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加里东-海西暴露期地壳的持续抬升和区域潜水面的不断下移,造成古岩溶洞穴的多旋回层状分布,孔洞多被砂泥质充填,有效孔洞保存较少;印支-燕山暴露期发育的古岩溶洞穴受断裂体系影响,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并且多被埋藏期化学半充填,成为目前古潜山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利用钻井和测井信息及洞穴充填物,可在生产现场识别古岩溶洞穴的存在及分布,为古潜山油气储层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煤与海相泥岩的块状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升温速率下的排烃模拟实验.借助生烃动力学方法处理实验模拟结果,对煤与海相泥岩的残留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相泥岩残留烃在Ro为1.0,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而煤中残留烃在Ro为1.0,时达到高峰后便基本上保持稳定.煤吸附能力比海相泥岩的强,其残留烃量也比海相泥岩大.成熟作用对于煤及海相泥岩残留烃都有很大的影响.高过成熟阶段海相地层中烃类构成以油藏或输导层中原油裂解气为主,源岩中的残余液态烃也有一定的贡献,而煤在排烃结束以后煤中分散液态烃对裂解气的贡献更大些.煤中残留烃主要是前期形成的烃类由于排烃效率不高而聚集起来的,而海相残留烃基本上随着残余生烃潜力的降低而降低,这一方面说明海相残留烃受生烃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排烃效率的影响.模拟样品中的残留烃及残余生烃潜力均可以与自然样品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褶皱地层中部既无伸长亦无缩短的无应变面为中和面,其上地层称上中和面,其下地层称下中和面.背斜构造的上中和面和向斜构造的下中和面处于张应力状态(T),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区域;而背斜下中和面和向斜上中和面则处于压应力状态(C),属于油气排出区域.油气从C区域向T区域运移成藏,称"C-T"成藏模式.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背斜构造几乎都遭受剥蚀,背斜上中和面油气构造已被破坏.但是向斜下中和面构造仍保存完好,且随着上覆地层被剥蚀,埋藏变浅,易于对其进行商业勘探.我们可以改变思路,以向斜下中和面构造油气藏为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勘探新方向.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13(4):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1年度西林-潞城地区26条MT测线924个测点资料,建立了岩石电性特征表,构筑了合理的地电模型,对南盘江坳陷右江断凹区,包括隆林凸起、右江断凹及乐业断阶中的凌云凸起等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层位和断裂进行了追踪判别,揭示了三叠系底、石炭系-二叠系底和泥盆系底三个主要地质界面的高程形态,给出了主要断裂和向斜的构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区域及局部构造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对构造单元具有划界作用的一级断裂共计11条,均为逆断层,大部分NW-NWW向,多数延伸达10~100km,南倾,倾角50°~60°,浅部较陡,深部较缓,具同沉积断裂性质.主要向斜包括小河口、八桂、央边及西平等四个,全落在右江断凹,构造幅度在三叠系底面上为850~1400m,石炭系一二叠系底为1 000~1750m,泥盆系底为1 500~2500m.区内还分布有十多个出露或隐伏的背斜和凸起构造,全区尤其是右江断凹,构造形态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