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3-30
  

  • 全选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方四套区域性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1)干酪根显微组分以Ⅱ型为主:各层系干酪根和沥青"A"的δ13C随时代变新而变重,反映了高等植物输入的增多.(2)上古生界烃源岩沥青"A"和总烃含量比过成熟的下古生界烃源岩高出6~10倍;与相同层系低成熟烃源岩比较,高、过成熟烃源岩已大量排烃.(3)下古生界烃源岩抽提物正烷烃的双峰型分布代表了两类具不同脂肪链结构的藻类输入;上古生界既有双峰型又有单峰型分布,反映了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的不同贡献.(4)Pr/Ph比和甾、萜烷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在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已经趋同和失效,难以区分不同层系烃源岩和用作油源对比.(5)三芳甾烷、甲基三芳甾烷,特别是三芳甲藻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烃源岩,并可用作油源对比.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建议加快南海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aMg(CO3)2在现代海水中是过饱和的,但是前人的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标准状态下(25℃.1atm)无法从海水中直接沉淀出白云石,所以,白云石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热力学问题,而是一个动力学问题.依据白云石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将白云岩的形成环境划分为表生成岩环境与埋藏成岩环境.表生成岩环境按白云岩发育位置又分为:潮坪一漏湖蒸发环境、环礁潜流面与深海沉积环境.埋藏成岩根据流体进入体系的方式又分为:与裂缝相关的埋藏成岩、与缝合线相关的埋藏成岩、与岩溶相关的埋藏成岩和与渗透回流相关的浅埋藏成岩.分别对所划分的各成岩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与讨论.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力构造作用分为侧向运动和垂向运动两大类.以渤海湾盆地及准噶尔盆地中的构造为实例,介绍了重力侧向滑动的六种构造样式.包括滑动断阶、逆牵引背斜、地层补偿堑背斜、滑落背斜、滑覆构造(逆同生断层)、推滑覆构造等.对其形成背景和形成机制逐一进行了分析,指明了这些构造的含油气潜力.这六种构造样式均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在勘探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指出冀中坳陷马西逆同生断层不属于反转构造,而是由重力作用所产生的滑动推挤所致,为一典型的滑覆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3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桂中坳陷的构造演化一般划分为原型期和改造期两大阶段.改造期主要属于挤压构造样式,目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从大地构造动力学背景入手,结合区域地质事件,按照盆地发育世代与造山带演化阶段,综合近期野外地质调查与深层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等,分析了改造期挤压构造样式.主要有三大区域性冲褶变形构造系,包括大瑶山逆冲推覆构造系,右江逆冲推覆构造系以及雪峰山隆起南缘重力滑覆构造系.总体上,负向地形多褶皱紧闭,正向地形形成相对宽缓的箱状复式背斜褶皱;深层主要发育有基底断裂卷入引发的冲起构造以及与断层相关的断弯、断展、滑动等褶皱样式,浅层有逆冲推覆、纵弯、叠加等褶皱样式.目前桂中坳陷受到东西两侧剪切、向南拉张的应力作用.
  • 地层·沉积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灰岩发生了少量白云石化作用.白云石化主要发育在溶洞充填的钙质渗流粉砂,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的泥晶基质,亮晶颗粒灰岩的钙藻屑、藻砂屑、藻泥屑等三种组构中.白云石化直接贡献了平均1,的孔隙度,同时产生的白云石晶间孔为进一步溶蚀提供了通道,对有效储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高镁方解石生物是白云石化所需镁离子的重要来源.这套与生物白云石化相关的礁滩储层地质预测需要深入研究钙藻、海百合等生物的古生态、岩相环境及分布.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赤水地区嘉陵江组中共发现遗迹化石4个属8个种,其中有3个未定种,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Palaeophycus Curvatus(弯曲古藻迹),Palaeophyeusisp.A(古藻迹未定种A),Palaeophycus isp.B(古藻迹未定种B),Planolites octichnus(八曲漫游迹),Helminithopsis abeli(阿伯尔拟蠕形迹),Helminithopsis isp(似蠕虫迹未定种),Phycodes pedum(足状拟藻迹).这些遗迹化石主要为无脊椎动物的觅食迹和进食迹,其中多数为下浮雕保存,其次为上浮雕保存,少数为全浮雕保存.根据遗迹相组合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可划分出两个遗迹组合: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水体较浅、受短期海平面变化影响较大的灰岩坪沉积环境;Planolites-Helminithopsi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与Palaeophycus遗迹组合相比水体较深、能量较低的开阔海台地的台内洼地环境.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结合测井地质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奥陶统层序界面特征及其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将下奥陶统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其中冶里组两个(SQ1,SQ2),亮甲山组两个(SQ3,SQ4),马家沟组-段至马家沟组六段各划分出一个(SQ5-SQ10).层序SQ1-SQ4都表现为向上变浅的结构特征;层序SQ5-SQ7反映了区域上的海侵过程,总体为潮下环境,以加积序列为特征;层序SQ8反映了区域上的最大海浸,以大量凝缩段沉积为特征.由于加里东运动影响.层序SQ9-SQ10仅在研究区西缘和东南缘出露,西缘以盆地相深水沉积为特征,东南缘以发育潮坪相沉积为特征.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计算库车前陆冲断带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合盐层系初始沉积厚度,并以此作为地质约束条件,采用分层复原法对该区地质剖面进行平衡复原.复原结果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南北向总缩短量为18~31km,缩短率为16,-34,.其中新生代变形强度最大,缩短率接近15,.新生代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又是发生在库车组开始沉积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该时期缩短量已超过新生代缩短量的80,,缩短速率达到2.43 mm/a.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贵州金沙地区取样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合地质分析再现了黔中隆起的沉降和隆升剥蚀作用过程.该地区经历了180~70Ma时期的沉降埋藏增温和70Ma之后的剥蚀冷却降温两大阶段.沉降阶段的增温速率为0.909℃/Ma,对应的T3-K的沉积厚度约为4550m.冷却降温曲线分为三段:70~15Ma,样品温度从120℃降低到60℃,冷却速率为1.09℃/Ma:15~5 Ma为一个"平台"期,样品温度维持在60℃左右:5 Ma至今.样品温度从60℃快速冷却至20℃,冷却速率达8℃/Ma,这与喜马拉雅期云贵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晚期快速崛起相对应.计算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剥蚀量达2800m左右.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北部双城一太平川地区扶杨油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主要为C23,部分原油具有轻碳优势,奇偶优势不明显.三环萜烷含量较丰富,部分原油伽马蜡烷、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碳同位素值偏轻,生源构成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兼有高等植物生源输入,母源形成环境为微成水还原-淡水氧化环境.本区原油的总体特征比较接近,具有相似的生源母质和有机相,但其成熟度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生物标志物参数,原油分为三个组群.即低成熟油、低成熟-中等成熟油和中等成熟油,主要为低成熟-中等成熟原油.认为研究区具有形成低成熟油的有利烃源条件,应该加强对低成熟油的勘探开发.同时加强长春岭背斜带及其周缘构造高部位有利圈闭的勘探与评价.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油气主要在海相地层中发现,而中国油气主要在陆相地层中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地层形成顺序两者相反,前者浅层以海相为主,后者浅层则以陆相为主,大量油气是通过壳深断裂从深部垂直向上运移所形成,储集于浅部的首先被勘探开发.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中面临三大问题:(1)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很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烃源岩;(2)无法解决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问题;(3)一些海相地层油气田的油气来源存在争议.共可归纳出三种油气生成模式,即壳源有机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费-托合成.目前人们过于执着于壳源有机质生成,而对费-托合成模式还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油气勘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油气是在地幔深部通过费-托合成或在地壳深部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并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除了浅部有大量聚集,在地壳深部的花岗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基岩中,在我国深部的海相地层和国外深部的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大量聚集.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1):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的造山带中普遍发育优质烃源岩,它们形成于海槽环境,而海槽环境也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环境.水合物有良好的封盖作用,其下的油气受到封盖会向相邻的台地区运移,即油气从古海槽区(现今为造山带)向台地区(现今为盆地区)转移.因此造山带中的烃源岩对盆地区油气资源应有积极贡献.认为现今台西南海域的水合物与相邻油气藏具有同源性,这是水合物的封盖作用与油气藏形成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生动实例.四川盆地有限的烃源岩分布不能提供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周边造山带可能也提供了相当的资源量.建议在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中系统采集气一液包裹体,以对比它们的亲缘关系,借以验证造山带中的烃源岩是否对盆地区的天然气成藏具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