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9-30
  

  • 全选
    |
    地层·沉积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炭纪-二叠纪海陆交互沉积背景下发育的碎屑岩是济阳坳陷主要的储集岩.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微观分析研究表明,储层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裂缝形成作用等.依据残留地层叠置样式及埋藏史,结合古地温、有机质热演化参数、黏土矿物转化序列、自生矿物以及成岩事件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将储层划分为古最大埋深等于现今埋深、古最大埋深大于现今埋深两种成岩阶段类型,前者处于中成岩B阶段和晚成岩阶段,后者处于中成岩A阶段和B阶段.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导致储层具有多变的成岩环境及复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控制了储层的成岩演化史、孔隙演化史及储集性能.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岩石类型以含膏模孔的细粉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溶孔的充填程度及类型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好坏.充填物类型决定储集空间的好坏,方解石充填对储集空间破坏性较大,但充填白云石由于其自身晶粒较粗,发育晶间孔,对储集空间具有建设性作用.对盆地东部风化壳储层发育的表征形态及孔洞充填物的硫同位素、化学成分、激光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盆地东部岩溶孔洞中充填的方解石主要形成于裸露风化期,而白云石则是埋藏期压释水岩溶的产物,提出中深埋藏期的压释水岩溶是有利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1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北斜坡带到目前为止发现并探明了靖边、榆林、苏里格、乌审旗、米脂、神木、子洲和大牛地8个含气单元,这些含气单元合并暂称为"麒麟沟气田".如果将这些含气单元五套含气层系的约41 800km2含气范围作为一个特大型气田的含气面积,其测算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40000×108m3.这个有希望成为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即稳定的克拉通型盆地为古生代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提供了保障作用.该特大型天然气田所处的构造部位沉积稳定,构造活动平缓,没有断层切割的破坏,使石炭系、二叠系高温高压煤系气源岩生成高异常压力的烃类气体,在向气源岩内和它上、下多层系储集层运移和充注过程中,将原储集层中的沉积水排出并充满一切可以充满的储集空间,最终形成多层系储层含气并基本连片分布的特大型天然气田.以地质的、流体的和地球化学的等多种资料为依据,探讨了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和成藏机制.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克拉玛依石炭系火山岩岩屑录井描述、岩心薄片鉴定、常规测井资料,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对测井参数的敏感性和响应特征,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常规测井参数与不同类型火山岩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电阻率、自然伽马与岩性关系图版.进一步研究了六区一九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特征、分布规律及与含油性的关系,为今后此类油藏的岩性识别与岩相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烃地球化学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指出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的油气主运移方向是由北边的生油凹陷(歧口凹陷)向南(埕北断阶带)运聚和由西边的生油凹陷(歧南凹陷)向(北)东(张东地区、关家堡地区和埕海地区)运聚.利用流体包裹体、生排烃法、饱和压力法等方法技术,认为存在两个充注期:古近纪东营末期和新近纪明化镇末期一第四纪.结合输导体系研究成果,提出了4种油气成藏模式:沿连通砂体一不整合面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垂向运聚成藏模式、沿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一断层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源内砂岩透镜体运聚成藏模式.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非被动边缘含油气盐盆地包括西非安哥拉-喀麦隆段的加蓬盆地、下刚果盆地、宽扎盆地等.认为这些盐盆地从构造、沉积相、油气分布上都具有垂向上的分段性.盆地演化受控于石炭纪末泛大陆裂解及随后南大西洋的张开.盆地演化划分为前裂谷阶段(J3前)、同裂谷阶段(J3-K1)、过渡阶段(K1)和后裂谷阶段(K2-Q).由于Tristan热点活动以及热带干旱气候的相互作用,过渡阶段发育厚层阿普特阶盐层,将盆地分为盐上、盐下两套油气系统,控制了油气纵向上的分布.盐盆地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特富湖相Ⅰ型烃源岩、森诺曼阶一赛诺统缺氧环境下形成的Ⅱ型海相烃源岩为主要源岩:大型深水浊积扇体为储层,油气通过同生断层及盐窗等疏导通道运聚至构造圈闭、盐层顺层滑脱引起的拱张圈闭以及一些岩性圈闭中,这些有利的成藏条件相匹配形成了巨大规模油田.
  • 理论·前沿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他方法(成因法等)求取的资源量来约束规模序列法求取的地质资源量;依据高勘探区地质资源量与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统计关系来约束评价区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根据预测单元可能存在的圈闭数(包含隐蔽圈闭)来限制预测的油气田(藏)个数.通过采用总量约束、最大单一规模约束和油气田(藏)个数约束,获得的结果克服了原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地质实际.以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等地区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价结果与勘探认识吻合较好.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河油田是大型的碳酸盐岩不整合-古岩溶缝洞型奥陶系油气藏.由塔河油田主体往南,油气驱替程度逐渐降低,缝洞系统中含水量逐渐增加.油水界面分布总体上由潜山顶部向周围斜坡波动中降低.塔河油田的区域构造背景、储层缝洞系统以及成藏动力学过程导致了流体分布的非均质性.根据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油气驱替过程、开发过程中产出水的化学-动力学响应,塔河奥陶系缝洞油藏的水体类型可以区分出三种: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储层下部层间水.不同水体类型的出水时间、水体能量、含水率、水化学性质等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6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人在白云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到,在开放体系下埋藏成岩作用过程中白云石金属元素含量与同位素组成将发生再分配,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根据化学平衡原理,提出离子半径理论控制白云岩在埋藏过程中的金属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再分配规律,基本概念为大半径离子含量减少,小半径离子含量升高.根据这一理论,结合Ca、Mg、Fe、Mn、Sr等+2价离子的离子半径数值得出推论,在埋藏压实成岩作用过程中自云石将向着有序度升高的方向转化,白云石中的Fe、Mn含量升高,Sr含量降低,同位素比值87Sr/86Sr升高.该结论与前人资料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次生烃是指停止生烃的烃源岩再次被深埋,并且受热温度超过一次生烃的最大温度,达到二次生烃门限时又重新开始生烃.主要生烃物质有干酪根及其衍生的丝沥青、可溶有机质,包裹体有机质、晶包有机质、固体沥青、一次生烃形成的吸附有机质以及缝合线有机质等.不管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是否达到一次生烃高峰所对应的成熟度,其二次生烃曲线均有一个相对的生烃高峰,而且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越高,生烃高峰就越迟,高峰值也相对较小.对于二次生烃的数量、演化路径以及生烃始点等关键问题仍存在分歧,今后应在热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动力学和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加强碳酸盐岩二次生烃理论的研究.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3):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遍认为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母质以菌藻类为主,有机质类型好,其生烃潜力也高.新的研究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南陵-无为地区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海相地层烃源岩有机质表现出"双重属性":反映母质来源的评价指标干酪根镜下鉴定和碳同位素组成显示为腐泥型特征,有机质类型好;而反映生烃能力的评价指标干酪根元素比和岩石热解等参数则表现出其生烃潜力整体只相当于Ⅲ型有机母质的水平.对于海相烃源岩不能一概以生源优劣来直接代替有机质的生烃能力.认识到腐泥型的有机质成烃降解率并不总是很高,这对于客观地评价浅水台地环境沉积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