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6-30
  

  • 全选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控制了塔南一塔中从伸展到挤压的演化.寒武纪-早奥陶世板缘拉张控制了塔中北斜坡断陷构造.中奥陶世北昆仑洋盆关闭后塔中前缘隆起.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塔中前陆冲断与走滑构造变形.晚奥陶世-泥盆纪塔南前陆冲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传播,形成塘北-塔中南-5号断裂等弧形断裂体系和塔中低凸起中西段与Ⅰ号断裂带小角度斜交的走滑断裂体系.塔中低凸起位于前陆冲断带的前锋位置.前陆冲断的传播受控于两个滑脱层,一是沿中寒武统内部膏盐岩的滑脱层,形成弧形冲断构造,终止于塔中南缘断裂带和塔中北缘断裂带的东端:沿该滑脱层形成大量的冲断构造将中寒武统以上的勘探目的层系抬升到浅层,成为目前主要钻探的对象;二是沿中地壳韧性变形带的滑脱层,形成塔中Ⅰ号断裂带北缘东端的弧形构造带,沿该滑脱层形成的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将中寒武统膏盐岩封盖层以下的成藏组合抬升到浅层,一方面成为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重要部位,同时又使得该部位成为可以钻探到的潜在勘探领域.本文根据塔中寒武系内幕白云岩的油气成藏条件,提出了油气勘探的建议.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及厚度预测等技术对建南地区开展储层预测工作.建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厚400~550m,划分为四个段,其中飞三段是主力产气层系,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局部发育孔隙-裂缝型,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飞三段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及台缘斜坡相带.研究区内普遍发育鲕滩,但是鲕滩不一定发育储层;岩性以泥晶灰岩、砂屑灰岩、鲕灰岩为主;储集岩类中,按白云岩、颗粒灰岩、泥(粉)晶灰岩的岩性序列,物性逐渐变差,孔隙度与白云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飞三段储层的双侧向电阻率为高电阻率背景下的相对低值,自然伽马为低值,与上下致密灰岩相比,具有声波时差大、密度小、中子孔隙度大等特征.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表明,飞四段底部存在的低阻抗岩层是解决工区南、北鲕滩储层预测的关键.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18-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叙利亚东北Oudeh油田上白垩统Shiranish油藏储层为一套由孔隙性颗粒灰岩构成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其构造背景总体上为北西高、东南低,并被近东西和近南北走向的两组断层分割成若干断块,其中近南北走向的几条大断层为同生断层,是油田内的主控断层.同生断裂作用形成的古地形高差对沉积和成岩作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及分布.粗粒的颗粒灰岩沉积和有利的成岩作用带主要分布在靠近同生断层高部位一侧的条带内,导致油藏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据此建立了Shiranish储层成因模式,该模式为预测优质储层分布及油田开发的井位调整和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2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墨西哥湾、巴西东部大陆边缘、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挪威中部陆架、南海等六个地区的22个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特征(主力烃源岩形成的时代、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类型、地球学化指标等)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主力烃源岩主要集中在白垩系,其次为第三系和侏罗系;裂谷期烃源岩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被动陆缘期;沉积环境以湖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其次为海相.墨西哥湾、巴西东部大陆边缘和非洲西海岸的烃源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挪威中部陆架和南海的烃源岩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
  • 地层·沉积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该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段.依据地质岩心(屑)、录井、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运用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方法,探讨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的溶洞发育规律.由区内溶洞充填砂泥岩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得出其形成时间在369.33~451.90Ma,古溶洞的形成时间应该早于该时段或与该时段同时,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溶洞的发育受控于古地貌,存在三个纵向溶洞带.岩溶水输入方式的不同,使得塔河地区溶洞的平面分布分区性较强.北部区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中的岩溶水为面状输入方式,南部有上奥陶统隔水层覆盖的区,鹰山组和一间房组中岩溶水为侧向输入方式,岩溶水的出口位置位于断裂带附近,尤其是断裂带与断裂带相交的部位.塔河油田北部和南部的岩洛水系统基本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建立了该区大气淡水岩溶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奥陶世,庆阳-黄陵古隆起北侧形成蒸发台地斜坡白云岩坪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沉积.加里东期,该古隆起随同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其北坡不同层位的石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差异溶蚀形成了膏溶角砾白云岩、蜂窝状膏溶细晶白云岩、针孔状膏溶白云岩、粒间溶孔细晶白云岩和溶蚀孔洞泥粉晶碳酸盐岩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储集层.斜坡宽缓、地下水流梯度小、晶粒或结核状易溶膏盐颗粒分散是斜坡上岩溶储集层发育且类型多样的主因.斜坡北侧陕北坳陷以膏盐岩地层为主的致密岩性为斜坡上风化淋滤储集层的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区域圈闭条件.从而使富县斜坡成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生长方式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归纳出不同时期礁体生长的几种可能的几何形态和相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对生物礁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质解读,建立了成礁模式,获得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生物礁层序地层认识,为层序划分和层位对比解释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5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盆地东南地区林1井上震旦统灯影组鞍形白云石的岩相学特征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流体包裹体成分与温度进行研究,认为它属热液成因.研究区热液活动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状鞍形自云石,发育鞍形白云石线状充填晶洞.鞍形白云石共生矿物包括石英、沥青等.鞍形白云石δ18O值和δ13C值异常偏负,87Sr/86Sr值异常偏高,与围岩差异明显.鞍形白云石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70~320℃,明显超过了该井最高埋藏温度;流体包裹体的气相部分以CO2、CH4和N2为主,液相部分以H2O和CO2为主.这些特征表明,形成鞍形白云石的流体来自于基底的热液,灯影组白云岩受热液溶蚀改造而发育热液改造型白云岩储层,并有过油气成藏过程.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条带状硅质岩分布广泛,所含生物主要为体小壳薄的有孔虫、介形虫、腕足类、双壳类等,缺乏放射虫,偶见海绵骨针.显微薄片显示,生物屑多被硅化,见残余方解石碎屑.MnO/TiO2值平均为4.5,Al-FeMn判别图解多数样品落干Ⅰ区,Co/Ni值平均为0.127,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4778×10-6,轻稀土元素总量/重稀土元素总量的值皆小于1,重稀土元素有富集趋势,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中的硅来源于热水沉积.综合分析认为,所研究的硅质岩为沉积-交代的综合产物,由石灰岩发生交代作用所形成;沉积物中的硅来自同沉积火山活动、海底热泉及上升洋流等;硅质岩形成时主要为较深水的斜坡,部分为开阔台地,与碳酸盐岩原岩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方差体顺层切片技术,在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新统首次发现高密度小断裂,它们近SN走向,断距6~28m,长0.5~4km,倾角约60°.这些小断裂既不是渐新统继承性断裂,也不是近期热点讨论的多边形断层,而是在中新世特定地质条件下由局部引张形成的微观构造.其成因为:1)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处于坳陷阶段,仅控盆断层有微弱活动,长昌凹陷内一般不发育断裂;2)研究区不存在EW向的应力场,无法形成近SN向的微观断裂:3)中新统和渐新统断裂是两套断裂体系,渐新统断裂总体呈NW向,空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主要受控干古近纪构造格局,而中新统小断裂为近SN向,与渐新统断裂无继承性;4)多边形断层往往边数不一,边界形状分布不规则,与中新统规则的SN向小断裂有显著区别.这种高密度小断裂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海相油气地质. 2011, 16(2):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在非洲下刚果盆地上新统-更新统识别出一种多边形断层系统.它们在地震剖面上为微小断距的张性断层,主要发育在深水、半深水环境中沉积的细粒泥质岩中.利用地震相干技术,显示其平面特征为多边形形状;断层无优势走向,属非构造成因;在一个断层层段内,具有上密下疏的特征.研究区多边形断层的形成模式是:顶部泥岩层细粒沉积物正常压实,形成致密层,阻止了下部泥岩层收缩流体的排泄,造成欠压实状态,逐渐形成多边形断层.随着地层的演化,还可以在已发育断层层位之下发育新一轮的多边形断层,同时引发上方原先的多边形断层再次活动.多边形断层的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和矿物成分,随着颗粒的减小和蒙脱石含量的增加,多边形断层的发育程度会增强.多边形断层不仅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且还可以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后形成气水化合物,对后期的油气成藏产生封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