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9-30
  

  • 全选
    |
    勘探·评论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与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南海以气为主,其油、气探明储量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38,和62,.总探明储量中:碎屑岩储层油气田所占比例最高,占57,;其次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油气田,占36,;前第三系基岩裂缝型储层油气田,占7,.碎屑岩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近物源区域,生物礁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远离物源的台地区,基岩裂缝型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南海西部走滑带控制的盆地中.油气主要分布于中中新统,其次为下中新统与前第三系基岩,它们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51,、17,和11,.高地温梯度与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决定了南海油气资源以气为主,盆地类型的差异决定了南海南部油气资源较北部丰富.盆地构造演化史和周边古水系控制了南海油气田储集类型和时空分布.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塔里木盆地9条露头剖面、320口钻井的岩心及980块岩石薄片观察基础上,依据测井相、地震相及地震剖面形态特征分析,结合地层沉积厚度恢复,编制了盆地奥陶纪蓬莱坝期、鹰山早期和晚期、一间房期及良里塔格期的岩相古地理图.蓬莱坝期至鹰山期,盆地表现为东西分异的沉积特点,一间房期至良里塔格期,盆地沉积格局变为南北分异,各个时期广泛发育台缘及台内礁滩体.认为台缘带和台内礁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中台缘带是近期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而台内礁滩体是潜在的勘探领域.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北地区为台地与海槽相间的沉积格局,在两者的转换地带,发育了大套台地边缘碳酸盐鲕粒滩.该套储层经历的破坏性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新生变形及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讨论了各种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结合成岩阶段划分,建立了该储层的成岩序列.胶结作用可分为三期,对储层的破坏作用非常强,尤其是第二期胶结作用以后,残存下来的孔隙降至5,左右.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它不仅将岩石孔隙度提高了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白云岩中形成了较多的晶间孔,为后期埋藏溶蚀作用创造了施展空间.埋藏溶蚀作用使白云岩中的晶间孔溶蚀扩大,形成晶间溶孔,这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它可将孔隙度再提高5,~20,左右.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资料,通过单井分析及连井对比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古岩溶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储层的空间发育及岩溶洞穴的充填特征.认为轮古西地区经历多期地壳抬升,奥陶系古潜山发育两期岩溶旋回,纵向上形成了四套与洞穴有关的古岩溶储层,其中第Ⅱ岩溶层主要分布在岩溶斜坡区,洞穴广泛发育,充填程度低且位于构造高部位,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层段.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层序界面及湖/海泛面的钻井、测井、古生物和地震特征,将丽水凹陷古新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湖相沉积月桂峰组(SQⅢ1)和海相沉积下灵峰组(SQⅢ2)、上灵峰组(SQⅢ3)、明月峰组(SQⅢ4).通过层序的综合分析对比,认为古新统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沉降和构造格架、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源补给,它们对本区的沉积充填样式具有较强的影响,而气候条件的影响表现较弱.
  • 技术·方法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成像测井技术在我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的应用积累,提出了碎屑岩成像测井沉积学的概念.碎屑岩成像测井沉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岩性识别、沉积构造解释、沉积序列与微相分析、砂体物源与古流向分析、砂体分布预测等五个方面.利用南海西部的实际资料,运用成像测井技术,对五方面的应用逐一分析或提出了应用前提、使用步骤、注意要点、已有规律特征以及典型实例.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重矿物组合特征,结合构造背景、沉积物源分析以及测井、井壁取心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番禹低隆起的前古近系基底、珠海组、珠江组下段提出了新的分层方案,这一分层与已有的其他资料符合性更好.分析了研究区内铕、铈异常的特征与原因,认为除了不同物源的影响以外,较强的化学分化作用和沉积时的氧化环境也是造成本区铕、铈异常的直接原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碎屑岩类岩石样品以及上覆层本溪组碎屑岩样品所作的稀土元素含量与配分特征分析表明,稀土元素分馏特征与富集特征明显,非可溶岩的稀土元素总含量与富集程度高于可溶岩.轻、重稀土元素关系分析表明,可溶岩的轻稀土元素迁移大于重稀土元素的分馏效应,揭示了可溶岩经历了不同的岩溶环境,马家沟组碎屑岩中的稀土元素与上覆层本溪组底部砂泥岩中的稀土元素是同源的.δEu与δCe分析表明,δEu的活化迁移,反映了表生期岩溶环境的存在,而δCe的相对富集,揭示了埋藏期岩溶的发育及其与天然气生成运聚的密切关系.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属性,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识别出了大量的气烟囱现象.气烟囱可分为根部、过路区和顶部三个组成单元,各个单元具有不同的地震异常特征,主要通过同相轴的侧向变化,振幅、频率、连续性的局部增强和减弱,AVO响应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识别.气烟囱根部是气体释压的初始部位,是气源供应区;过路区是流体泄压所经过的区带,在整个气烟囱结构的空间中占有主体地位;顶部常形成气藏.对白云凹陷建立了气烟囱顶部聚集和侧翼聚集两种气藏成藏模式,它们均由古近系文昌组一恩平组的河湖相沉积提供烃源.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中陆续发现较丰富的二氧化碳(C02)和氮气(N2)等非烃气气藏,同时亦发现了一些含N2、富N2的天然气层.这些CO2和N2非烃气主要富集于西北部边缘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新近系及第四系浅层中.根据N2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可将本区N2划分为大气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和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三种主要成因类型.结合温压双控热模拟岩石产氮气实验结果,以及N2等非烃气在平面上分区分块、剖面上分带分层的局部性富集特点,追踪判识并确定N2气源主要由来自不同成熟演化阶段的中新统及上新统海相泥岩气源岩的N2与多种物理化学和岩石脱气作用所形成的无机N2相互混合而构成.
  •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3): 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水异地鲕粒灰岩可从宏观特征、微观特征、粒度特征及沉积构造等方面进行识别.通过宁夏中宁县狼嘴子地区香山群徐家圈组中部发育的鲕粒灰岩的野外露头剖面和室内薄片观察,对鲕粒灰岩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颗粒粒径的统计和对比分析表明,鲕粒与假鲕、正常鲕与表皮鲕分别来自不同环境,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重力流搬运的特征.结合沉积背景认为,此种鲕粒灰岩应为深水异地沉积成因,鲕粒可能来自同时期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碳酸盐台地,由重力流搬运至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