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3-30
  

  • 全选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的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是指有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奥陶系潜山.潜山内幕多为单斜平行结构,储层基本为非均质“似块状结构”.古近系为主的烃源岩,通过控山断层的断面输油,形成“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奥陶系潜山内幕成藏有四项主控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生烃灶供烃潜能、有效输烃窗口、优势输导通道以及储层裂缝发育.同时具备四项有利主控因素的潜山,油气富集规模较大.在生烃灶供烃潜能有利的前提下,其他三项主控因素之一为不利时,仍有成藏的可能,但规模一般较小.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和控山断层形态的影响,背斜构造、弧形断层、多向交切断层有利于裂缝的发育,而受直线型断层控制的潜山裂缝欠发育.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中地区中古48井区储层集中发育在奥陶系鹰山组二段,该段又划分为上亚段和下亚段.依据钻井资料,标定了不同层段、不同物性储集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利用地震资料提取不同层段的地震振幅属性,开展了钻后储集层地震预测与描述.储集层划分为Ⅰ、Ⅱ、Ⅲ类三种级别,它们总体沿构造高地和断裂带分布.上亚段厚度110m左右,储集层主要分布在鹰山组顶面向下100m的范围内,沿不整合面都很发育,但Ⅰ类储集层在构造低部位分布较少;下亚段厚度260m左右,储集层主要分布在鹰山组顶面向下110~200m的范围内,它与构造和断裂发育带的关系更为紧密,在构造较低部位欠发育.下亚段Ⅰ类储集层要明显多于上亚段,中古45井已在下亚段获得高产油气流,说明下亚段储集层也有很大的勘探潜力.本区应该坚持上、下亚段两套目的层并举的勘探方向.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1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黔东南凯里地区虎47井中奥陶统大湾组轻质原油及其附近露头的中下奥陶统大湾组和红花园组灰岩晶洞和裂缝中的残余油苗进行了色谱、色-质谱及碳同位素测试分析,根据其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原油及油苗的干酪根均来源于藻类植物,形成于还原环境;甲基菲指数揭示原油呈成熟油特征,而油苗则呈高成熟油特征.经碳同位素对比(特别是单体烃同位素对比)认为,原油及油苗均是来源于本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质烃源岩,但形成期次有所不同,为同源不同期的产物.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四川盆地古地理背景和古气候条件,结合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岩心和薄片的观察以及单井和连井沉积相等的分析认为,盆地周边水下隆起的障壁作用和干旱炎热气候条件共同影响雷口坡组的沉积相特征,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沉积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雷口坡组总体为一套障壁蒸发潟湖沉积,可分潟湖边缘坪、潟湖、潮坪和台缘障壁四种沉积亚相类型,并可进一步划分出多种微相.台缘障壁亚相潟湖边缘白云岩坪和颗粒浅滩是有利的沉积相带.雷口坡组可划分出SQ1-SQ4四个层序.绘制了雷口坡期各时段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了它们的岩相古地理特征.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黔东南凯里—麻江—丹寨地区(构造上位于黔南坳陷东北部)下奥陶统红花园组为一套生物碎屑灰岩.该区已发现的麻江古油藏尚未取得油气勘探进展.对区内多处露头剖面中—下奥陶统进行了宏观勘查和采样以及岩样微观薄片分析,证实该套地层曾发生古岩溶作用,并可识别出埋藏岩溶和风化壳岩溶两类古岩溶作用.基于这些岩溶剖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古风化壳岩溶受早中奥陶世古隆起及剥蚀时间控制,主要发育于古隆起区麻江古油藏一带,而其它地区为埋藏岩溶.认为古风化壳岩溶形成大量溶蚀孔洞缝,为红花园组提供了优质储层条件.此外在中—下奥陶统大湾组碎屑岩覆盖下的红花园组碳酸盐岩也可以发生埋藏岩溶并形成较好的岩溶型储层.红花园组在黔南坳陷东北部的油藏大多有过暴露或破坏.认为在坳陷西南部寻找古隆起区附近的上述两类储层应是油气勘探方向.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联系的近滨线河流相地层中,源于海岸碎屑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学概念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从而在河流相地层中产生了低水位体系域(LST)、与海侵体系域类似的水进体系域(TST)及高水位体系域(HST)等常规体系域下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由于源于海岸沉积体系的早期体系域划分存在着概念体系的不协调,故常规体系域划分在河流相层序中的使用也就存在着概念体系的不协调.非常规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LAST;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HAST)的提出可避免这种概念体系的不协调,并为研究复杂的河流沉积过程和提取地层记录规律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资源的成藏在时空上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生成藏.存在泄漏共生、封盖共生和遮盖侧储三种基本的共生成藏模式.泄漏共生模式是先期形成了传统油气藏,而后由于发生油气泄漏并在其上方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其特征是在水合物的下方生、储、盖齐备;封盖共生模式则是先在上部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同时作为下部传统油气藏的盖层,其特征是水合物之下的传统油气藏具备生、储成藏条件,但缺乏盖层成藏要素;遮盖侧储模式是由于水合物矿藏的遮盖作用,迫使在下部形成的烃类物质向上运移时改道,在旁侧具成藏条件的邻区成藏.实际的地质成藏可能会出现这些基本模式的组合形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高压封闭体系,对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进行了热裂解模拟实验,并从气态烃、非气态烃产率及碳同位素演化特征等方面,探讨了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干酪根作为气源的生气机理.在模拟实验基础上,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求取碳酸盐岩烃源岩干酪根裂解产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并将模拟实验结果外推至地质条件下,探讨其动力学模型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在该地质条件下,甲烷在EasyR0为0.9,时进入主生气期(转化率为10,),2.9,时主生气期结束(转化率为90,).乙烷至戊烷在EasyR.为1.1,时进入主生气期(转化率10,),2.7,时主生气期结束(转化率90,).该研究成果为我国海相碳酸盐岩裂解气的判识、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5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岩心及薄片观察,按照矿物晶体的大小、形状以及自形程度的差异,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中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白云石分为6种类型,包括泥微晶白云石、粉—细晶自形—半自形漂浮状白云石、粉—细晶半自行—他形白云石、粉—细晶自形(环带)白云石、细—粗晶他形白云石、粗晶鞍形白云石.综合不同类型白云石的结构特征、碳氧锶同位素值、阴极发光等特征,认为中下奥陶统白云石主要由三种成岩作用形成:泥微晶白云石主要是在准同生期由回流白云石化形成;大部分粉—粗晶白云石是在埋藏期由埋藏白云石化形成,其中浅埋藏期是大规模白云石化的阶段;粗晶鞍形白云石主要由与高温热液活动相关的热液白云石化形成.
  • 技术·方法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可有效地进行复杂构造成像,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应用不同的处理技术.针对陆架坡折带崎岖海底造成的地震成像差、构造畸变等问题,选择使用了如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通过海平面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得到精确的海底成像;通过约束速度反演、加入断层控制建立初始速度模型;采用百分比扫描速度分析对速度模型进行迭代修改,进而快速得到较为收敛的速度体;在此基础上再采用Kirchhoff积分法进行偏移.在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应用上述技术,基本消除了崎岖海底对下伏地层的影响,改善了断层和地层成像,并落实了该地区的构造圈闭.
  • 勘探实例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花16-2油田发现于2010年5月.它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近年发现的中型轻质油田,也是该区自营勘探以来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油田.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低凸起东端海域深水区,流花16-2构造为断块圈闭,储层为下中新统珠江组下段及上渐新统珠海组海相中细砂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盖层为珠江组上段巨厚层海相泥岩,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来自油田南面的白云凹陷东凹古近系恩平组—文昌组烃源岩.油藏具有埋深浅、储量丰度高、原油密度低、测试产能高等特点.论述了油田的发现与勘探历程以及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认识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