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9-30
  

  • 全选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划分为卡塔克隆起区和塘古孜巴斯坳陷两大构造单元,分属两大断裂体系.塘古孜巴斯坳陷断裂体系又可划分为西部滑脱-逆冲、中部滑脱-逆冲兼走滑以及东部高角度逆冲等三个断裂发育区.断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以逆冲断裂为主,分为盖层滑脱型和基底卷入型两大类,并可划分出反转断裂、逆冲-滑脱断裂、逆冲-滑脱兼走滑断裂以及高角度逆冲断裂等四个亚类.不同断裂的叠加组合,主要形成了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潜山-披覆构造、花状构造以及正反转构造四大类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所形成的圈闭多且面积大,是重要的勘探目标,其成藏最关键因素应重点考虑储层发育情况;潜山-披覆构造是塔中南坡较发育的另一类重要构造样式,盖层条件为成藏关键因素之一,该类构造的周围斜坡地区也是有利目标区.塔中南坡四种构造样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潜在资源量大,目前勘探程度较低,需加大勘探投入.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西部建昌地区为一残留型构造盆地,中—新元古界中发育以下马岭组、铁岭组、洪水庄组为主要生油层的烃源岩系.有机质地化指标测定表明洪水庄组泥页岩、铁岭组页岩和下马岭组泥页岩大部分达到好-优烃源岩标准,配合在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时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储层和砂岩储层,在断裂和不整合面疏通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中生代经历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强烈的推覆构造作用,发育多种类型构造圈闭.结合油源对比分析,表明中—新元古界发育古生古储型油气藏,提出了相应的成藏模式.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19-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对四川盆地范店、岩孔以及三汇场等3个野外寒武系剖面的观察,特别是根据岩孔单井剖面和女基井—宫深1井等连井剖面的层序界面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四川盆地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SQ12共12个三级层序,其中下寒武统6个(SQ1-SQ6),中—上寒武统6个(SQ7-SQ12).中—上寒武统发育多个潟湖→台内滩、潟湖→潮坪、台内滩→潮坪等向上变浅旋回,SQ7-SQ12中,高水位体系域的厚度均大干海侵体系域厚度,总体上表现为快速海侵、低速海退的特点.自西向东,中—上寒武统的沉积相为潮坪→台内滩→潟湖,同时其沉积厚度呈现东厚西薄的变化规律,与下寒武统具有互补性.中寒武世SQ7层序沉积区逐渐形成半封闭的浅水碳酸盐台地,但受西部陆源碎屑注入影响较大,发育滨岸沉积体系;晚寒武世SQ8-SQ12继承了中寒武世的沉积模式,但西部陆源注入影响变小,因此水体变浅,环境更局限,滩体更发育.台内滩多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的中、上部,平面上在川中和川东分布较多.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2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区雷口坡组是一套中三叠统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一至五段共五个地层段,雷五段已被全部剥蚀,顶部以雷四3亚段与上覆的须家河组接触.雷口坡组残厚800~950m,雷四3亚段顶部十几米至一百来米的范围内经历了广泛的溶蚀作用,主要受到表生期岩溶作用,形成了岩溶角砾岩、溶沟、硅化、膏模孔、溶孔、溶洞以及溶缝等,产生大量的溶蚀空间,但也有较多溶蚀空间被上覆须一段下落的泥质物充填或半充填.在成像测井上,岩溶角砾岩表现为明暗相间、大小混杂的棱角状斑块,未充填溶洞呈暗色高导特征,裂缝则呈连续的暗色条带.发育垂直渗流、水平潜流以及深部缓流这样三个岩溶带,垂直渗流带的储层发育总体好于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相对较差,古地貌地势较高之处溶蚀作用更强,储层更为发育.给出了研究区雷四3亚段储能系数分布图,A21-A19井区、A22-A23井区以及A160井区的储能系数都大于0.6,是比较有利的储集区带.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3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资料的分析表明,储层段主要为茅口组三段,孔隙度平均为0.895,,渗透率平均为1.696× 10-3 μm2,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岩的类型可分为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粉晶灰岩三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直径小于2 mm)、孔洞(直径大于或等于2mm)及裂缝三大类,其中溶蚀孔洞为茅口组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台地高能生物滩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中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钻井、测井、岩心化验分析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柯坪塔格组中—下段地层并未缺失,并从沉积相等多方面的特征标志论证了柯坪塔格组下段的存在.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发育受波浪控制的滨岸相和受潮汐控制的滨岸相两种沉积体系,由此识别出临滨、潮间和潮下亚相和相关的微相.建立了柯坪塔格组下段缓坡型滨岸沉积模式.认为海侵背景下的滨岸砂坝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表面溶蚀和内部溶蚀两种实验方式,分别对六种类型碳酸盐岩用0.2,乙酸溶液进行溶蚀实验,对比研究了从表生环境到深埋藏环境下有机酸与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机制.对比研究表明:(1)在近地表环境下(25℃,1.0MPa),泥灰岩和合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的溶解速率大于细晶白云岩,前两者约为后者的2~3倍;随着温压的增加,泥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的溶解速率均相应增加,但细晶白云岩的溶解速率增加幅度更大;在深埋藏环境下(180℃,45 MPa到210℃,52.5 MPa),细晶白云岩的溶解速率逐渐与泥灰岩和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的溶解速率趋于一致.(2)在60℃,10 MPa时,白云质颗粒灰岩在乙酸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干粉细晶白云岩和亮晶鲕粒白云岩;随着温压的增加,有机酸溶液对石灰岩与白云岩的溶解能力均相应降低,且石灰岩溶蚀作用下降幅度更大,当温压达到或超过90℃、20 MPa时,粉细晶白云岩和亮晶鲕粒白云岩在乙酸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白云质颗粒灰岩.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表生和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下,石灰岩的溶解速率和溶解能力大于白云岩,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较白云岩发育;但在深埋藏阶段,由于白云岩的溶解能力大干石灰岩,因此白云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较石灰岩更为发育,这或许是深部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多见白云岩储层的重要原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6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资料,结合天然气勘探研究成果,识别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底辟构造地震反射模糊区中的裂隙—微裂隙通道,并联合应用相干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镂空技术等落实了中央底辟构造带上各底辟构造垂向运移通道的展布情况.研究区垂向运移通道分为底辟通道、断裂通道以及底辟外裂隙通道三大类.底辟通道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烃运移通道,它由发育在底辟构造内的裂隙和微裂隙组成,可从定性判断、岩心识别、正演模拟以及多技术综合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断裂通道主要是发育在底辟构造内的断裂,在底辟之外极少发育,它有多个发育期次.尽管底辟外裂隙通道一般规模较小,但其垂向输运流体的能力不亚于底辟通道和断裂通道.莺歌海盆地近年发现的两个中深层大气田东方13-1、东方13-2都是由这类裂隙通道来连通烃源与有效储层的.
  • 勘探实例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3): 7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凝析气田发现于2006年,至2010年底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1×108t(油当量).气藏的储层为受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体控制的鹰山组大型准层状优质碳酸盐岩,主力烃源岩为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和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及泥灰岩,油气主要分布于奥陶系不整合面之下0~200m范围内.论述了气田的勘探历程、主要地质特征、勘探的技术创新,以及对海相碳酸盐岩凝析气田勘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