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12-30
  

  • 全选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利用盆地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结合地震解释,明确了颗粒滩相由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组成.颗粒滩相发育滩主体、滩翼和滩坪等微相,储层主要分布于滩主体微相.颗粒滩包含多期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每期滩体厚度达2~20m,宽0.9~1.5 km,多期滩体的叠置可形成累厚18~55m、宽7~8 km、延伸长达百余千米的滩带;滩带主要发育在台隆区相对高部位,总体上环绕澙湖展布,受古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的双重控制.这一认识有利于盆地龙王庙组滩体的预测,并有助于提高钻探成功率.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露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提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碳酸盐岩斜坡相沉积.其典型岩性为深灰色砾屑灰岩,砾屑成分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地区见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造礁生物和重力滑动变形构造,砾径变化范围大;次要岩性为含钙屑浊积岩的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中二叠统从栖霞组开阔台地相到茅口组斜坡相的演化,说明茅口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加强,导致盆地北部及其他区域都有可能发生相带的分异.茅口组地震剖面上的厚度由南向北明显增厚,且具有楔形反射的特征,印证了盆地北部斜坡相的南区发育有台地边缘高能相带,这一认识有利于对四川盆地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的重建以及有利相带和储层的预测.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岩性、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古生物组合等标志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六区奥陶系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环境,发育连续性较好的灰岩.溶蚀作用沿节理裂隙进行,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是有利的储集空间.储层中均发育斑状白云石砂屑灰岩,白云石砂屑团块普遍含油.储层中白云石化作用是由所处的台地边缘的潮坪澙湖环境所决定,白云石化作用优化了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在方解石转化为白云石的过程中体积减小,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储层中的裂缝和缝合线主要发育在均质泥微晶灰岩中,这种泥微晶灰岩主要形成在碳酸盐开阔台地低洼处的低能环境.均质泥微晶灰岩厚度大且裂缝发育,有利于发生岩溶作用.高角度的断层及裂缝的发育使得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大量竖直溶洞,低角度裂缝及潜水面的变化使厚层泥微晶灰岩发生顺层溶蚀.发育的多套顺层大型溶洞成为塔河油田最重要的储集空间.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自上而下分为马五1至马五10 10个亚段,其中马五1+2、马五4、马五6、马五8、马五10等亚段处于相对海退期,以发育膏盐沉积为特征,马五3、马五5、、马五7、马五9等亚段处于相对海进期,以发育灰岩沉积为特征.综合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岩石薄片的观察,结合测井、地震解释及单因素综合方法,在马五段中识别出16种典型的沉积微相序,建立了相应海进期和海退期沉积模式.勾画出古隆起东侧马五段中组合(马五5—马五10亚段)台内颗粒滩分布.恢复了盆地马家沟组五段内10个亚段的岩相古地理.预测了马家沟组上组合(马五1—马五4亚段)风化壳岩溶储层及中组合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相带的平面分布.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3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中叶以来,海洋中尺度涡的发现与中大洋动力学实验(MOED)改变了此前对海洋深处海水相对平静的传统认识.由于发生中尺度涡的区域海水较深,难于观察,因此有关中尺度涡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海洋物理及海洋生物学领域.根据燕山地区下奥陶统下部竹叶状灰岩地层单元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序列内发育的变形层理、倒“V”字形裂口、岩层向下方折弯乃至断裂成藕节状等明显的重力变形和环形波痕等沉积构造,以及竹叶状砾石表面及胶结物中富含原生海绿石等特征,结合沉积动力学分析与水盆实验模拟,提出燕山地区广泛发育的竹叶状灰岩是由古海洋的中尺度涡所形成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并建立了竹叶状灰岩中尺度涡沉积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山西中阳柏洼坪剖面上寒武统三山子组野外剖面测量、采样和室内鉴定,建立了三山子组风暴岩的岩石学和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本研究区风暴岩具有异地近源型风暴岩沉积特征,并发育底面侵蚀形成的渠模构造.认为研究区三山子组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而不是前人认为的环陆白云岩潮坪.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沙群岛埋藏较浅的新近系白云岩主要发育在风化壳之下,沉积时处于海平面下降旋回,白云石化作用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白云石化层段对应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盐度,冰期导致海平面下降并致海水浓缩,由此引起白云石化作用.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引起海平面变化并导致海水的性质周期性改变,最终引起白云石化作用也周期性地发生,从而导致白云岩与石灰岩周期性叠置.将新近系白云岩与古老层系白云岩的成因对比分析认为:通常认为的大面积分布的古老层系埋藏成因白云岩可能是准同生期因海水浓缩而形成的,只是遭受了埋藏流体改造而显示出埋藏白云石化特征.研究发现,西沙群岛新近系风化壳之上的石灰岩与风化壳之下的白云岩,孔隙类型及孔隙度几乎完全一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研究了西非木尼河盆地海底麻坑的构型、演化模式及成因机制.海底麻坑分为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简称麻坑带),麻坑带由较多的单个麻坑呈条带状排列聚集而成,单个麻坑的面积在0.2~0.6km2,麻坑深度约20~60 m.过孤立麻坑或横切麻坑带的地震剖面上,麻坑及其之下地层具有U形反射特征,显示麻坑之下有气烟囱发育,并具有振幅增强、同相轴下拉的特征;顺麻坑带走向的地震剖面具有脊-槽相间的地形特征.研究区的麻坑带受古深水水道控制,麻坑带与古水道的平面分布相吻合.由古水道控制形成麻坑带的演化模式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古水道超压形成、古水道超压释放、麻坑物质冲洗、麻坑形成.海底麻坑的成因机制具有多样性,但基本上都是由海底地层中的流体发生渗漏或喷发所形成的.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5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中深层中新统黄流组深水沉积实例出发,利用多方资料揭示了一个从强制海退早期到海侵晚期的完整自旋回,以及每个时期深水沉积旋回的特征与发育规律.结合物源及地貌环境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三块,阐述了每块的特点.黄流组一段深水沉积属于多点供源、较富砂的沉积环境,且坡陡不大,海盆较小,为受沉积自旋回及地貌环境控制的较典型的深水沉积模式.研究区内的有利储层主要为强制海退晚期到低水位域正常海退和海侵早期的堤成水道及前缘决口扇复合沉积,而之后海侵早期的下切水道对于原有较连续的浊流砂体起到了分割作用,造成了现今的砂体展布格局.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1.7~l0.5Ma发育有浅层水道.在主水道中识别出三期次一级的水道.三期水道内部充填结构简单,第一期水道以侧积为主,第二期和第三期水道以加积为主.在相干体基础上做沿层切片来反映三期水道的整体形态,这三期水道的平面形态不同,第一期水道往下游逐渐变宽,第二期水道基本顺直,第三期水道往下游逐渐变窄.通过三期水道的时空演化可以看出,该水道整体上是从西向东迁移.水道的发育主要是受到古地形的影响,此外,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是控制该水道发育的重要因素.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4):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主要存在地表及地下两种古水系.两类古水系与潜山碳酸盐岩岩溶型洞缝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地下水系控制着大型溶洞的分布,对后期溶洞垮塌、形成顶部大型垮塌裂缝具有重要作用;地表水系在潜山高部位以侵蚀作用为主,在潜山低部位以侧向、纵向溶蚀作用为主,但都能在河床底部及两侧形成较深的溶蚀,并且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由于后期充填物的差异性压实而形成裂缝.同时这两类古水系在演化过程中,都对潜山裂缝起着扩溶作用,以形成更大的岩溶洞缝体系.在潜山区古水系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古地貌恢复法、地震属性法、频谱分解法、分方位叠前裂缝预测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