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6-30
  

  • 全选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古地磁数据对寒武纪全球古板块进行再造,并叠加更新的寒武纪全球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相古地理分布等要素,编制了寒武纪全球古板块再造图、古地理图、全球岩相及烃源岩分布图。寒武纪全球板块以冈瓦纳超大陆、劳伦古陆、西伯利亚板块和波罗的板块为主,多集中位于南半球,冈瓦纳超大陆快速向南漂移,其他板块主要向北漂移,并伴随逆时针旋转。寒武纪整体处于海平面及温度的上升时期,全球板块多为陆表海环境,有利于早寒武世的富有机质沉积,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此时气候带梯度不高,干旱气候带广泛分布,下要中寒武统多蒸发盐岩。冈瓦纳超大陆北部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南部多为砂岩沉积,东部边缘多火山活动,在中部的西侧边缘地区碳酸盐岩沉积和砂岩沉积物中一般有较好的油气和烃源岩。劳伦古陆沉积具有环带特征,其外侧为碳酸盐岩沉积。西伯利亚板块早要中寒武世主要以巨厚的膏盐岩沉积为主,晚期沉积仅为几百米厚的碳酸盐岩,整体处于被动陆缘沉积的构造背景,这促进了该板块中储层和盖层的发育。波罗的板块纬度相对偏高,主要为砂岩和页岩沉积。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新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表明,埕岛潜山受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了负反转、走滑拉张、构造调节三种断裂;紧邻古近系凹陷的负反转断裂以及与不整合面沟通的走滑拉张断裂在油气的纵向输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构造调节断裂对油气聚集起到了侧向遮挡作用。总体上断裂体系控制了油气展布,形成了多个油气富集条带。
  • 油气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城墟隆起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相继发现了一些出油气井,已经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目标区。目前已证实古城墟隆起存在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部灰岩与鹰山组内幕灰质白云岩两套含油气层系。奥陶系主要为正常压力、高温的干气气藏,但顺南1井一间房组顶部的原油属低硫、低蜡轻质油,表现出典型的凝析油特征。综合油气性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烃包裹体发育特征,认为该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以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为主;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期,以寒武系过成熟的干气为主,气侵改造导致该区以纯气藏和凝析气藏为主。古城墟隆起已钻井均见到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并且不含水,初步研究认为优质的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最关键因素,同时北东向断裂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2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和阴极发光等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奥陶纪的热液活动在岩石学上的特征有:出现热液成因凝灰岩、马鞍状白云石、斑块状黄铁矿、自生石英、石英-萤石和天青石-方解石的热液矿物组合,白云石在阴极发光下呈昏暗色。发现热液流体活跃区域与西缘断裂带走向一致,受热液影响的储层孔隙度较其他储层孔隙度平均值高出2,~3,左右。认为研究区热液活动对奥陶系储层起着建设性作用,受热液影响的储层可作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之一。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西渝东地区中寒武统蒸发岩类盖层之下的震旦系灯影组海相岩溶地层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勘探目的层。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系统薄片观察以及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这一地区存在桐湾运动两个幕次的隆升过程以及相关的古岩溶作用。在灯影组上部和中部分别形成了1个和2个洞缝带,其充填作用规律性强,以化学沉淀充填为主。上部洞缝带依次被泥晶白云石、微晶白云石以及粉晶至粗晶白云石三期充填,而中部的两个洞缝带依次被泥晶白云石、微晶白云石、纤状白云石以及粒状白云石四期充填。初步认为这些充填物发育与否主要受下渗的饱和碳酸盐流体的流动路径、流速等因素控制,残存孔隙是现今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灯影组古岩溶型储层应是今后这一地区油气勘探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莺歌海盆地LD15-1气田分气组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识别出一种沉积相(无障壁海岸相)、两种亚相(临滨亚相、滨外亚相)、三种微相(临滨坝、滨外滩、滨外泥),建立了垂向沉积演化模式。参考三维地震资料,绘出了主力气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图。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沉积期继承了二叠系长兴组末期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陆棚相、斜坡相到台地相的演化。综合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及8个四级层序(C1-C8)。SQ1沉积早期(C1-C2),受长兴末期古地貌差异性的影响,西北部相对快速充填,发育台地边缘相沉积。 SQ1沉积晚期(C3-C4),主-发育两期鲕粒滩,第一期发育于台地边缘相带,第二期鲕粒滩大面积分布,在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均有发育。SQ2沉积时期(C5-C8),沉积相带相对单一,仅在C5沉积期有一定差异,在相对低部位发育开阔台地鲕粒滩和滩间亚相,晚期全区演变为局限台地相和台地蒸发岩相。鲕粒滩的分布受控于层序-沉积相,但鲕粒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高频层序与微地貌的耦合关系。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5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拉克中南部艾哈代布油田的中上白垩统生物碎屑灰岩构成两类储集层:中高孔渗储集层和中高孔低渗储集层。两类储集层的形成环境、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及孔渗性能等均不相同。前者主要发育在台内滩亚相颗粒灰岩类中,以铸模孔、非组构选择性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孔为主,具有良好的孔喉配置关系,储渗性能较好,为本区最优质的储集层。后者主要发育在能量较低的泥晶灰岩类中,以体腔孔和晶间孔等孔隙为主,孔喉配置稍差,渗透性能较差。储集层受到沉积相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控制。台内滩亚相是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溶蚀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本区绝大多数次生孔隙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同生期和表生期的溶蚀作用是本区有利储层形成的关键。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深水水道成因机制和水道截面形态特征,将下刚果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三类,并进一步细分为九种亚类。该分类体现了A区块深水水道从近源至远源方向的横向展布特征。从近源至远源,流体动力条件逐渐减弱,水道形态演化过程为限制性-非限制性-限制性-前端朵叶,水道宽深比和弯曲度均逐渐变大。通过对每个三级层序均方根振幅属性图的分析,并结合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抬升作用,可见刚果扇不断由南向北迁移及向盆地方向进积,层序自下而上并由南向北,整体由加积水道和远端朵叶沉积向侵蚀加积水道和侵蚀水道沉积转变。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针对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裂缝识别和类型判别方法:在对常规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求取剩余曲线变化率,以消除岩性对测井曲线的影响,突出裂缝信号,提高常规测井对裂缝的分辨率;以岩心描述和成像测井所识别的裂缝类型为样本,以多测井参数为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和Fisher判别等方法,建立裂缝类型的判别模型。此方法应用于胜利油区F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类型判别,效果较好。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2):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带A区的陡倾角成像问题,采用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加以解决。在叠前精细处理的基础上,试验选取了合适的偏移方法和偏移参数,建立高精度速度场,叠前时间偏移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能量归位好,成像精度高,目的层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