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12-30
  

  • 全选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孔隙型白云岩样品为例,通过CT扫描、数字岩心、分形与多重分形等方法,讨论了典型白云岩储层不同孔隙系统(如晶间孔、粒间孔、铸模孔等)的结构特征,并用定量化参数对孔隙结构进行数值表征。结果表明:晶间孔和粒间孔样品的孔隙形状多为三角形,孔隙相对细长,喉道发育,连通性较好;铸模孔样品的孔隙形状较为规整,二维平面上表现为圆形,三维空间上近似球体,这类样品往往孔隙较为发育,但是孔喉系统连通性差;由多种类型孔隙组成的“混合孔”样品则非均质性较强,受岩石组构特征影响显著。进一步利用分形与多重分形方法对孔隙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孔隙类型的结构差异在分形盒子维数上有明确响应,维数的均值相对大小表现为:铸模孔>粒间孔>晶间孔>混合孔。孔隙度可能也对盒子维数产生影响。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1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室内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东部龙王庙组22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进行测试,在充分论证样品的有效性后,分析研究区龙王庙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而探讨龙王庙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及古海洋环境。样品实验数据显示δ13C值分布在-1.533‰~2.619‰,平均为0.046‰;δ18O值分布在-9.916‰~-3.580‰,平均为-7.746‰;碳、氧同位素整体变化趋势与扬子地台其他区域基本相同。古海洋环境恢复表明,龙王庙组沉积期四川盆地东部整体处于海相环境,海水盐度呈先降低、后增高、复又降低的多段式变化;海水温度主要分布在20~30℃,属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在海平面缓慢波动性下降、陆架暴露、生物灭绝的沉积环境影响下,龙王庙组δ13C值具有负漂移的演化趋势。龙王庙组沉积中期的水体深度最浅,古盐度最高,是白云岩最为有利的发育阶段。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重建了南沙海域南部第三纪三角洲沉积的时空演化,并讨论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自晚渐新世—上新世,研究区三角洲在平行岸线方向(NE—SW)自西向东从西巴兰断层西侧向东侧迁移;在垂直岸线方向(NW—SE)则整体表现出从陆向海进积推进。这一演化过程主要受控于古南海自西向东“剪刀式”俯冲引起的造山带的迁移和海平面的升降。并且发现研究区烃源岩、储层和圈闭具有分期、分带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划分出3个与三角洲有关的油气聚集区,即曾母盆地巴林坚三角洲油气聚集区、文莱—沙巴盆地巴兰三角洲油气聚集区、梅丽干—冠军三角洲油气聚集区。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3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勘探已证实陵水凹陷浅层新近系发育中央峡谷莺歌海组—黄流组有效天然气成藏组合。渐新统崖城组煤系是陵水凹陷的主力气源岩,也可为陵水凹陷南部提供烃源。渐新统上部陵水组一段—中新统下部三亚组二段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水道、海底扇砂岩储层,砂体富集的主控因素是凹陷边界断裂转换带、断阶带及构造坡折。陵水凹陷南部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陵水凹陷生成的烃类通过断裂、砂体向南侧发生垂向与侧向运聚。综合储层、运移及圈闭条件等因素,优选出陵南斜坡反向断阶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带。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地震、录井、测井、重力资料分析基础上,通过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剩余重力异常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基底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研究表明,该盆地具有双重基底,基底起伏十分剧烈,深大断裂发育,自西向东的4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凹陷具有东断西超的特点。基底深度一般在1~5 km之间变化,表现为南部深度大、北部深度小的趋势,在北西向断裂系的作用下,基底局部构造大多呈北西向展布。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岩性、储集性能、生储盖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古潜山成藏条件分析,建立了南图尔盖盆地基岩油气成藏三种模式,突破了该区仅在古潜山风化壳含油的认识。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鄂西渝东区隔档式褶皱发育的构造特点,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别以隔档式褶皱和正弦曲线几何形态的褶皱建立模型,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褶皱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力场分布特征。褶皱外侧为张应力集中区,内侧为压应力集中区,且应力矢量与地层产状平行,二者以中部既无明显挤压、亦无明显拉张的中和面为分界。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总结了鄂西渝东区构造裂缝发育的三种形式:具多层介质的非能干层中发育顺层裂缝;向斜内侧、背斜外侧的能干层中发育高角度剪切缝;背斜外侧、内侧具多层介质的非能干层中发育顺层裂缝与高角度缝共生的网状缝。这种特征与模拟结果呈现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可根据应力场模拟成果和裂缝发育地层的能干性进行合理解释。复向斜中的隆起区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6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吸附气量大(70,~80,)的特性,对该页岩气区11口井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岩心样品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分析测试,结合大量泥页岩含气量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表明:研究区地层因素中,生烃条件如总有机碳含量(0.17,~4.3,)、有机质类型(Ⅰ、Ⅱ1型)和成熟度(2.4,~3.0,),以及储层条件如矿物成分、孔隙体积(3,~6,)、孔隙结构(中孔为主)和湿度,主要是通过改变页岩气生成量和吸附活性表面的大小而产生影响;外部因素如温度和压力主要是通过改变气体分子的活化能和结合能而对泥页岩吸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测井计算方法难以满足页岩气田探明储量申报对储层矿物含量解释精度的要求。基于全岩X衍射和数字岩心构建实验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的认识,建立了简化的岩石物理体积模型,把岩石骨架近似看作由硅质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组成。引入“黏土视骨架密度”参数,建立了新的储层矿物含量计算公式。采用岩心全岩X衍射、岩心物性、有机碳含量数据,建立适合研究区的黏土视骨架密度法系列计算图版。基于常规测井数据计算出有机碳含量,通过图版可求得黏土视骨架密度,进一步可求得页岩中与简化模型相对应的三类矿物含量。与传统方法对比,“黏土视骨架密度法”解释精度相对较高,且费用低廉,易于在研究区推广。
  •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从渤海A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层发育特征入手,以砂体发育特征与地震资料响应的匹配关系为研究思路,探究古地貌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沙二段储层预测的适用性。通过开展最大振幅之和的地震属性计算、已钻井砂体厚度趋势约束、古地貌联合校正的储层预测,表明在沙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沟谷与洼地被两凸起分隔的古地貌格局,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西南及东北古地貌低洼处,东北部是后期开发调整的潜力区。基于该储层预测方法的合理性得到了5口设计井实钻结果的检验,证实了该成果不仅有助于油田下步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储层预测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供海上类似中深层油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