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3-30
  

  • 全选
    |
    综述·评论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海相碳酸盐沉积物被广泛认为是温暖浅海沉积环境中的产物,然而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在冷水陆架环境中,也可以形成规模的碳酸盐沉积,即冷水碳酸盐岩.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调研,综述了冷水碳酸盐岩的概念、地质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冷水碳酸盐沉积是指在(古)纬度约30°~35°以上的温带及寒带地区、温度约20℃以下的沉积水体中,或是在富营养的寒冷上升流水体中形成的碳酸盐沉积物或岩石,其沉积特征与暖水碳酸盐岩不同.冷水碳酸盐沉积物中的生物颗粒组合以底栖有孔虫、软体动物、苔藓虫等异养生物和钙质红藻为主,缺乏造礁珊瑚和钙质绿藻以及鲕粒、集合颗粒等非骨架颗粒,而且沉积物中灰泥基质含量较少,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氧同位素较重,胶结作用弱,以破坏性成岩作用为主.冷水碳酸盐沉积形态以缓坡为主,波浪磨蚀和再沉积作用较强.古代冷水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及其作为储层的油气资源潜力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1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世界被动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田资料为基础,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深水区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开阔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裂谷阶段发育大型局限湖盆,区域分布的厚层湖相富生油黑色泥页岩为主力烃源岩;边缘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裂谷阶段发育受河流—波浪控制的大型三角洲,海陆过渡相富生气炭质泥页岩和煤系为主力烃源岩;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盆地群发生持续性海侵,在高水位体系域缺氧环境下的富有机质海相泥页岩为盆地重要的烃源岩.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地层剥蚀关系分析,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具有"三隆一洼"的特点.基于野外剖面、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录井、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明确了栖霞组和茅口组发育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包含一级台缘带、二级台缘带、开阔台地和台盆等4种亚相以及一级台缘滩、二级台缘滩、台内滩和硅质台盆等微相.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受控于沉积前古构造:一级台缘带分布于古隆起与斜坡—盆地过渡地带;开阔台地分布于古隆起区和低隆起区;台盆分布于低洼区;二级台缘带分布于开阔台地和台盆之间的过渡地带.类比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勘探,栖霞组、茅口组台地内部的二级台缘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早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存在一定争议,这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评价.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开展沉积相、地震相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岩相古地理格局,提出了相应的沉积模式.中下寒武统发育陆棚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和缓坡相.震旦纪末期麦盖提斜坡南部形成水下低隆起,向南在西南坳陷区残留部分被动陆缘,主要发育缓坡相、陆棚相;麦盖提斜坡区地势较高,地层较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潮坪;巴楚隆起区水体局限,在干燥炎热气候下形成了厚度较大的蒸发台地膏盐湖沉积.巴楚隆起区和麦盖提斜坡区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分布广泛,与下伏碳酸盐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西南坳陷区残留部分被动陆缘,烃源岩发育条件较好,这表明塔西南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测井资料以及各种化验分析资料,认为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台内滩相颗粒灰岩中,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沉积微相、断裂和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台内高能滩的发育为后期选择性溶蚀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埋藏期岩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多期次活动的北东向断裂带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通过大量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期整体属于局限台地沉积,可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洼地以及潟湖亚相.以台内滩颗粒含量、沉积构造以及单层滩体沉积厚度为基础,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将台内滩划分为滩核、滩翼以及白云岩坪等微相,并建立了台内滩的3种典型沉积序列:滩翼—滩核—白云岩坪、潟湖—滩间洼地—台内滩,以及滩间洼地—台内滩.层序格架内台内滩的纵横向发育特征表明:SQ2时期较SQ1时期更为发育,滩体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均较大,层序界面附近的滩核—白云岩坪沉积序列上部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资阳地区龙王庙组局限台地台内滩沉积厚度薄,且在工区西北部剥蚀尖灭,有效识别资阳地区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分布是油气取得突破的关键.基于ZY1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储层精细标定及层位解释基础上,首先利用地震相及振幅属性刻画有利的沉积相带,再结合分频属性及波阻抗反演确定有利储层的边界及厚度,最终利用古地貌及裂缝预测确定优质白云岩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综合预测结果表明,资阳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中上部,横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的滩体.工区西北部位于二叠系沉积前的古地貌高部位,且暴露剥蚀区更易形成有利的溶蚀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田的油、气、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现象,在对比油、气、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分析了它们的成因.研究认为,和田河气田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在中—下寒武统膏岩封闭作用下发生硫酸盐热还原反应以后,以水溶气的方式运移至上覆奥陶系—石炭系圈闭中,形成了现今高干燥系数、重碳同位素特征的气藏,以及奥陶系风化壳顶面附近低矿化度、高变质系数的Na2SO4型地层水.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形成、演化和分布有重要影响,膏岩层之下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勘探领域.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吸等技术手段,深入分析了云南曲靖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条件.研究认为该区筇竹寺组沉积期为浅水陆棚环境,黑色泥页岩厚度237~363 m,成熟度较高,平均Ro为3.06,,TOC多数大于2.0,;页岩中石英含量平均为53.18,,碳酸盐矿物含量平均为18.82,,储集空间以泥页岩微裂缝、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孔为主;区域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根据多口钻井现场解吸气量较低的特征,推断保存条件是曲靖地区页岩气富集的关键,马龙为页岩气勘探远景区.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7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的观察及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川西地区栖霞组中—粗晶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粗晶白云石晶形呈自形、半自形及他形,可见残余生物(碎屑)幻影,裂缝发育,白云石被缝合线切割,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晶间孔为主,孔洞内充填有自形白云石及鞍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岩的碳同位素值处于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的范围;川西的南部地区中—粗晶白云岩氧同位素相对于川西的北部地区更偏负;川西的北部中—粗晶白云岩锶同位素比值处于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的范围,而川西的南部则高于此范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白云岩基本继承了石灰岩特点;白云岩Ce显示正异常,Eu无明显正异常,川西的南部地区具有较明显的La负异常.综合研究得出:颗粒滩相是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有利相带,浅埋藏阶段的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是中—粗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后期局部遭受热液改造作用,孔洞内充填的自形白云石也为浅埋藏阶段的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而鞍状白云石为后期热液成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在西沙海域南部发现了多边形断层,其发育分布具有层控特征明显、在富泥地层中发育、多方位走向、纵向断距小、平面延伸长度小且形态为不规则多边形等特征.由于研究区东西两侧应力条件的差异,导致多边形断层发育特征的差异明显.通过对多边形断层发育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地层岩性(特别是西沙海域上构造层的远源细粒沉积物)是其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同时水道砂岩、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也是影响其发育分布的因素.多边形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它与下部构造断层连接可将深部烃源岩中的油气运移到上部储层中聚集,或继续向上运移到浅部地层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7, 22(1):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涠洲A油田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强、存在砂体叠置,以及单纯的波阻抗反演不能十分有效地识别砂泥岩和叠置砂体,提出了将纵波阻抗与横波阻抗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获得岩性阻抗的方法,证实了该岩性阻抗反演结果与实钻井吻合程度高,有效区分了砂岩和泥岩,并成功地预测了涠洲A油田砂体叠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