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12-30
  

  • 全选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期性阶坎(Cyclic Steps)是指浊流沉积中的长波状(波长/波高?1)且向上游迁移的高流态底形,以内水跃为界,在海底陡坡和坡折位置常见.回顾了周期性阶坎及相关的超临界浊流底形研究的现状,并以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和地震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及中国南海地区发育的周期性阶坎特征,同时展示了加拿大斯阔米什前三角洲的浊流监测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周期性阶坎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范围.通常,发育在活跃海底峡谷-水道内的周期性阶坎相对较小(波长几十米,波高几米),而发育在非受限的天然堤漫溢区和水道-朵体过渡带的周期性阶坎相对较大(波长上千米,波高上百米).周期性阶坎等超临界浊流底形对陆坡区深水沉积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道-天然堤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深水油气储层结构的研究和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1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平凉上奥陶统平凉组深水沉积发育.对银洞官庄剖面进行实测,出露地层厚146 m,自下而上分为30个小层,岩性以砂屑灰岩、泥晶灰岩、粉屑灰岩及页岩为主,夹有砾屑灰岩及泥岩等,伴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及波状层理等沉积构造,按岩性变化由下到上可划分为3段.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测、室内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银洞官庄剖面平凉组沉积环境为半深海,主要发育深水原地沉积、等深流沉积、浊流沉积及碎屑流沉积等4种沉积类型.剖面深水原地沉积普遍发育,下部主要发育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向上浊流与等深流相互作用,等深流沉积逐渐增多.根据V含量、Sr含量、87Sr/86Sr、Sr/Ba、Sr/Cu、Rb/Sr、B/Ga、U/Th、V/Cr、Ni/Co、V/(V+Ni)、Ceanom及Ce/La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特征对古沉积环境的反演表明:平凉组沉积时期,相对海平面整体呈上升趋势,古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古盐度逐渐增大,沉积环境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剖面样品(中上部为主)的地球化学参数和沉积类型的统计分析表明,V含量、87Sr/86Sr、Rb/Sr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平凉组不同深水沉积类型的差异:古水深较深、古气候较干旱、古盐度较大且还原性较强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等深流沉积的形成,古水深较浅有利于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古水深较深、古气候较温湿且古盐度较小则有利于深水原地沉积的发育.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2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地震及钻井、录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轮古奥陶系潜山的暗河进行了精细刻画,共识别出暗河174条,暗河面积达70.37 km2,并阐明了轮古潜山暗河明显受断裂控制的发育规律.同时,将暗河系统分为暗河主河道、暗河分支河道和暗河洞顶缝,并根据洞道规模大小及充填程度,进一步将暗河主河道分为洞大沟深区、廊道区和淤塞区;根据分支河道汇入主河道的垂向角度大小,将暗河分支河道分为垂降型、斜坡型和平缓型.统计分析及钻探实践表明:暗河主河道的洞大沟深区、分支河道的垂降型和斜坡型,以及暗河洞顶缝是最有利的岩溶储层发育区,也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古沉积格局分析,系统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奥陶系马五7亚段沉积微相类型,并选取白云岩含量、石灰岩含量、颗粒白云岩含量等单因素等值线图,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理论为指导,精细刻画了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靖边气田北部在奥陶世马五7亚期具有"隆洼相间型"的古沉积格局特征;②研究区马五7亚段发育颗粒滩、白云岩坪、灰质白云岩坪和石灰岩洼地等微相类型;③颗粒滩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主要分布在靖西台坪和靖东次隆的凸起带上.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川西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为例,应用岩石薄片鉴定、矿物X射线衍射、压汞-吸附联合测定、氦气孔隙度测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及页岩气储层测井定量表征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页岩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型连通孔隙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孔隙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其次为大孔;②页岩孔隙类型以粒(晶)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为主,多呈三角形、多边形及狭缝形;其次为有机黏土复合体内的有机质孔,多呈不规则形;③富有机质页岩具备发育有机-无机复合型连通孔隙系统的条件,有机质孔和无机矿物孔的复合提高了页岩储集能力,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oolebuc组页岩为澳大利亚一套海相灰质页岩,具有明显分层(段)特征.综合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岩相划分与对比等手段对页岩成藏条件的差异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表明:①Toolebuc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已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中段含碳屑页岩TOC最高,为主力生烃层段;②上段灰质页岩的微观孔隙类型最为丰富,发育孔径大且连通性好的生物骨架粒间孔、钙质溶孔和有机质溶孔,为页岩油优势储集层段;③当中段、上段与上覆盖层的岩相组合为"页岩-灰质页岩-页岩"时,对页岩油封盖最为有利.通过对Toolebuc组页岩滞留烃的富集因素分析,上、中、下3段有效源岩有机碳下限分别为4,、7,和5,,认为上段灰质页岩更利于烃类滞留,中段滞留烃所需有机碳最高,有效烃源岩比例超过60,,排烃最为显著.Toolebuc组页岩整体具有多层段供烃、优势空间储集、差异化封盖、有效源岩滞留的成藏特征,页岩层系内成藏条件的差异决定了页岩油的分布与富集特征,岩相是生储盖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6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鲕粒碳酸盐岩薄片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在稀硫酸溶液作用下溶蚀前后的微观形貌,并总结溶蚀规律,结合能谱仪(EDS)进行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结果显示,鲕粒碳酸盐岩存在对结构和成分的多重选择性溶蚀.从微观形貌来看,相对于鲕粒灰岩,鲕粒白云岩更易产生连通性较好的溶蚀孔洞,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从反应后(12 h)的溶蚀量来看,鲕粒白云岩的失重百分比为1.04,,亦大于鲕粒灰岩的0.70,.能谱分析发现,成分不均一性亦是控制溶蚀反应进程的关键因素,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的部位更易发生溶蚀作用.鲕粒白云岩溶蚀区域的Mg/Ca值为0.6~0.8,远远小于未溶蚀区域,表明Mg元素含量高的区域更易溶蚀,进而导致Mg/Ca值降低;鲕粒灰岩Si和Al含量高的区域,不易发生溶蚀,这说明石英和长石等难溶矿物的存在会阻碍溶蚀作用的进行,也阻碍了孔隙空间的形成.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鲕粒白云岩在含稀硫酸或H 2S地层水中更易发生溶蚀作用,形成有效的孔缝洞,从而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人研究及已钻井、地震、重磁等资料,发现南沙地块与中沙-西沙地块在地壳结构、重力异常及基底岩性等方面具有对称相似性,认为二者以南海扩张脊为轴呈共轭关系.在三大区域构造事件的控制下,盆地发育三大不整合面:初始裂陷不整合面(RU面)、破裂不整合面(BU面)、碰撞不整合面(CU面).据此可将盆地划分为3套构造层,并建立起统一的构造格架.整体上,以CU面为界,裂离型盆地均呈"下断上坳"的结构特征:下构造层(RU—BU)主要为双断式的地堑结构,主要发育NE、NEE、NW向大型断裂;中构造层(BU—CU)主要为单断式的箕状—双断式的地堑结构,在继承早期大型断裂的基础上发育一系列近EW向次级断裂;上构造层(CU—海底)为稳定的坳陷结构,断裂不发育.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盆地文昌A区圈闭类型以断层圈闭为主,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封堵性是影响该区断块成藏的主控因素.首先通过Allan图快速评价断层侧向封堵性,结合实际钻井情况分析Allan图的适用性和研究区的断层封闭类型;然后选取影响断层封闭属性的主要参数,断层泥比率(SGR)和泥岩涂抹系数(SSF),依据中新统珠江组二段已钻井圈闭的SGR和SSF数据,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建立了SGR-SSF判别图版,定量研究文昌A区断层侧向封堵能力.结果表明:SGR>0.32且SSF≤3.2,断层封堵性相对较好;SGR≤0.25,或SSF>4.2,断层封堵性最差,可排除成藏的可能性;0.250.32且3.2
  • 海相油气地质. 2018, 23(4): 8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桐湾运动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以川中磨溪地区灯四段为例,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分别应用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对灯四段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对2种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按台内带和台缘带精细刻画了灯四段的岩溶古地貌:由东南向西北倾伏,局部存在岩溶高点;根据实际地质条件把岩溶斜坡细分为岩溶缓坡、台缘高点、岩溶陡坡,全区共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台缘高点、岩溶陡坡和岩溶谷地等5种地貌单元.沉积相带、岩溶古地貌和断裂系统共同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台内带:岩溶台地储集空间多为针孔及较小的溶蚀孔洞,整体质量较差,溶蚀作用最弱;岩溶缓坡溶蚀作用较强,储集空间以大的溶蚀孔洞为主.台缘带:岩溶斜坡储集空间主要为蜂窝状溶蚀孔洞,溶蚀作用最强,岩溶强度受断裂控制.结果表明:台缘带断裂系统发育的岩溶斜坡是高质量岩溶储层最有利的发育区,台内带低勘探程度的岩溶缓坡也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