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6-30
  

  • 全选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9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深层—超深层油气保存条件的评价,既要考虑物理散失也应考虑化学损耗,如烃类氧化蚀变为非烃类气体.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常见于含膏碳酸盐岩层系中,古油藏、膏岩、地层水、高温和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是控制TSR发生的5个主要因素.烃类含量与干燥系数、非烃类含量与酸性气体指数以及碳、硫同位素等3类强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TSR强度及定性评价烃类化学损耗程度,但都难以满足定量评价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TSR烃类损耗评价方法,从而完善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技术.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05-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钻井、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变化对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聚集的影响.应用川南地区Y8井GR数据序列,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了记录在沉积物中的斜率长周期(1.2 Ma)、长偏心率周期(405 ka)及短偏心率周期(100 ka)信号,并建立了该地质历史时期浮动的天文时间标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TOC较高,平均达3.16,,向上含量变低并趋于稳定.根据有机质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指标(U/Th、V/Cr、Ni/Co、V/(V+Ni)),恢复了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海平面变化及古海洋沉积环境.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趋势与斜率长周期(1.2 M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聚集与斜率长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川南地区凯迪早期、赫南特晚期、鲁丹早期海平面上升,半深海—深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观音桥层沉积期海平面下降,浅海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13-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鄂西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系.利用鄂西地区调查井及野外露头资料,对牛蹄塘组岩石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含气性特征及页岩气保存条件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页岩气成藏有利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鄂西地区牛蹄塘组纵向上可以分为2段,其中下部的牛蹄塘组一段发育深水泥质陆棚相黑色碳质页岩,是主要的页岩气含气层段.纵向上,牛蹄塘组一段现场解吸气含量从顶到底逐渐增加,往下至岩家河组又急剧变小.平面上,含气性较好的地区主要位于黄陵背斜东南缘深水陆棚相区.指出页岩气富集成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深水陆棚相区,褶皱宽缓;距离区域性正断层超过5 km;岩心裂隙密度小且高角度裂隙不发育;顶底板封闭性良好,地层连续无沉积缺失;Ro小于3.0,;埋深大于500 m.评价预测的有利区块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东南缘,仙女山断裂以东、雾渡河断裂西南、通城河断裂以西的区域.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23-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日益向深层发展,下古生界的烃源岩发育规模和生烃潜力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因素.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全岩矿物、有机碳、稀土元素、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热解等地球化学分析,对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烃源岩的沉积模式和生烃潜力进行了详细研究.沉积相研究表明: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主要发育浅水灰质陆棚相、深水陆棚相和海槽相3个相带,其中的深水陆棚相由于水体安静且处于氧化界面以下,是烃源岩发育和保存的良好相带,而海槽相由于受到重力流、浊流等的影响,水体动荡,不利于烃源岩的保存.烃源岩分析表明:深水陆棚相大部分地区的烃源岩TOC超过0.4,,干酪根以Ⅰ型为主,含少量Ⅱ1型,烃源岩普遍达到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是有效的产气源岩.以0.4,为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计算得到乌拉力克组的总生烃量达到8.226×108t,可以为盆地西部奥陶系储层提供充足的天然气.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3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高压压汞、气水相渗、核磁共振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奥陶统马五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静态表征与动态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马五段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对油气储集和渗流具有较大意义的储集空间为晶间溶孔、溶蚀孔洞、铸模孔和裂缝.依据压汞参数和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将马五段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选取孔隙度、渗透率、主流孔喉半径、最大进汞饱和度、等渗点相对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试气产量和孔喉组合类型等8项参数,建立了研究区马五段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标准.Ⅰ类、Ⅱ类储层的溶蚀孔洞、晶间溶孔、裂缝发育,以中大孔喉为主,孔隙度>5.5,,渗透率>0.1×10-3μm2,最大进汞饱和度>70,,等渗点相对渗透率≥0.05×10-3μm2,可动流体饱和度>60,,经压裂改造可获工业气流,是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41-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盐下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地震相分析,进而探讨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马五段盐下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主要包括颗粒滩、云坪、灰坪、膏盐湖等多个沉积微相类型.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建立主要微相的地震相解释模式,据此对全区地震剖面进行地震相-沉积相解释,修编了马五段盐下地层岩相古地理图,认为研究区主体在马五段盐下地层沉积期呈现隆洼相间、多隆多洼的沉积格局.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盐下地层的沉积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5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王场背斜古近系潜江组三段4亚段第10韵律层(Eq34-10韵律)和潜江组四段0亚段第5韵律层(Eq40中-5韵律)钻井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XRD)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实验分析,对潜江凹陷不同韵律层的物源属性与沉积环境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这两套韵律层的矿物组成特征、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Eq34-10韵律的硅酸盐矿物主要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Eq40中-5韵律的硅酸盐矿物主要以斜长石、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两者的稀土元素含量与硅酸盐矿物含量均呈正相关,Eq34-10韵律的碎屑岩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大于碳酸盐岩类,而Eq40中-5韵律的碎屑岩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与碳酸盐岩类相似,指示这两套地层的母源物质存在差异,或者Eq34-10韵律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更为温暖湿润、风蚀作用更强,这两套地层的沉积水体均为还原环境,而Eq34-10韵律沉积时期湖泊水体可能更深,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由此推断Eq34-10韵律更具有勘探潜力.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59-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大量潮汐沉积,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岩心与测井资料,对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岩相及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江苏省东南部如东-东台沿海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结合平湖组发育情况及现代潮汐沉积平面展布,明确了研究区平湖组潮汐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平湖组发育一套潮控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沉积亚相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潮上带和潮间带,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沼泽、泥坪、砂坪、混合坪、潮汐水道共9种沉积微相.在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潮控三角洲-潮坪沉积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70-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E油田A油组发育重力流水道复合体沉积,由于内部水道期次多,叠置关系复杂,导致油田开发难度较大.通过对地震资料、测井曲线、岩心照片等资料的分析,梳理了A油组重力流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特征,探讨了水道复合体期次解剖的级次问题,明确了复合水道期次解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提出基于井-震联合多级旋回对比的复合水道期次解剖方法.首先,以岩心资料为基础,总结深水重力流复合水道的期次界面标志,其次,划分岩心尺度水道期次,并结合测井资料确定测井尺度复合水道期次,最后,通过井-震联合确定地震尺度的复合水道期次,并进行追踪解释.最终建立基于成因分析的复合水道沉积演化模式.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79-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白垩系储层埋深4000~6000 m,流体性质极为复杂,流体类型识别困难.基于CO2不含氢元素及其超临界状态下与油密度相当的物理特性,选取反映流体含氢指数的中子测井、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与电缆核磁共振测井及密度测井,在有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情况下通过密度孔隙度-电缆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与随钻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之间的差值交会,在无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情况下通过密度孔隙度-中子孔隙度交会,并结合地层测试、试油结果实现超临界状态CO2半定量评价和流体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检验的储层流体类型综合识别符合率达86.6,,证明该流体识别方法在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应用效果较好,是解决含超临界CO2复杂流体识别的有效技术手段.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2): 185-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岩心、测井、铸体薄片等资料,采用SMI软件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分析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油田钙质隔夹层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发井构造位置、储层物性及产能探讨钙质隔夹层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波阻抗对钙质隔夹层预测效果明显,基于波阻抗的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精度高(可识别0.5 m的钙质隔夹层),研究区目的层段ZJ2Ⅰ-1砂组发育3套钙质隔夹层,按其垂向位置分为顶钙层、中钙层与底钙层,顶、底钙层的岩性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形成于海平面高频振荡的超短期反旋回顶部的临滨沙坝中,平面延伸规模大,中钙层的岩性以钙质砂岩为主,形成于基准面上升的超短期正旋回的中部和顶部,中钙层的形成与差异性成岩作用有关,其横向连续性差、分布局限.钙质隔夹层通过影响含水率而间接影响开发效果.研究认为:当底钙层缺失或存在天窗时,若储层物性较好,可以采取提液措施来提高产能,若储层物性较差,则开发效果差.该新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底钙层存在天窗就产能低"的观点,可为油田挖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