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12-30
  

  • 全选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28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昭通示范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背景与环境、构造改造历程、储层充填特征与记录等,结合页岩成烃演化史,明确页岩气有利区分布主要受沉积期岩相、改造期变形强度及保存期封闭性能3个因素控制,按照现今页岩气保存单元将示范区页岩气藏划分为背斜、向斜与斜坡3种类型.背斜型(太阳、海坝等)以富集原油裂解气为主,主控因素为后期改造强度与保存单元封闭性能,有利区以孤立、继承性背斜为主,向斜型(罗场—建武、罗布等)以富集干酪根热降解气为主,主控因素为沉积相带及保存单元封闭性能,有利区以继承性宽缓复向斜为主,多连片分布,斜坡型(罗场—建武复向斜南翼黄金坝—紫金坝及太阳—海坝背斜之间云山坝过渡区等)以富集混源气(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热降解气)为特征,有利区多沿背斜、向斜之间的翼部过渡区分布.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299-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域中深层低孔低渗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较差、孔渗关系复杂、常规孔渗模型计算的渗透率难以满足产能精细预测要求的难题,应用高分辨率电成像测井资料,在岩性和沉积层理构造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成岩作用,将储层划分为若干个微尺度的岩性相单元,有效刻画出储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和岩性相单元内相对均一的良好孔渗关系.在岩性相单元框架约束下,利用储层品质因子和岩性相(相当于流动单元)指数将储层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应用测井解释物性结果和岩心相渗分析资料,获取各类储层静态渗透率,精度提高了44,.在此基础上,建立静态渗透率和动态渗透率转换模型,将动态渗透率应用到渗流力学稳态流产能预测方法中.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N构造古近系花港组储层进行产能精细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与DST测试结果相比符合率达到85.9,以上.
  • 综述·评论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07-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沙海域位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受陆缘张裂和走滑的双重控制,经历了断陷和拗陷2个构造演化阶段,受越东、红河、海南岛和西沙等4个物源区的共同影响,充填了陆相—过渡相—海相地层,发育火山、气烟囱、块体搬运和水道等多种地质体,孕育了多种类型的海底地貌.基于丰富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完整直观地展示了西沙海域海底地貌.将位于大陆坡的研究区海底地貌细分为海底平原、海底斜坡和海槽等3个三级海底地貌,进一步细分为深海平原、深海水道、深海蜂窝状、深海海山、深海月牙状、深海似圆状、深海蝌蚪状、深海海槽和深海条带状共9个四级地貌.结合地质条件分析了各种地貌成因及展布的主控因素:深海平原、深海水道和深海海槽等3种海底地貌主要受控于断陷期的构造格局和晚期的沉积充填,深海蜂窝状地貌与块体搬运体系伴生,深海海山为火山活动成因,底流有改造作用,深海月牙状地貌是底流侵蚀的产物,深海似圆状、深海蝌蚪状和深海条带状地貌是气体逸散造成的不同形状的海底麻坑.这项成果有助于西沙海域构造特征、深水沉积类型与分布、地质体展布及海流等方面的深化研究.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19-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低凸起呈NEE—SWW向延伸,北缓南陡,与以似花状或"Y"字型构造样式为主的②号断裂带、③号断层相接,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低凸起地层剥蚀严重,构造现象复杂,制约了对区域油气成藏的准确认识.基于最新的勘探进展,通过古地貌恢复、右行力偶产生的走滑应变椭圆应力机制分析及构造物理模拟,解析了涠西南低凸起及周缘区域剪切应力环境下伸展、走滑、挤压并存的复杂构造现象.研究认为:在区域右行剪切应力作用下,模拟有效区域内剪切主变形带及在剪切带内雁列式分布的同向剪切断层的变形特征与②号断裂带相似,斜交于主剪切变形带形成多个背斜、向斜交替出现的褶皱带,褶皱轴线均呈NNE向,与涠西南低凸起及周缘的褶皱走向相同,涠西南低凸起及周缘的地层剥蚀区主要受渐新世末期的褶皱控制.渐新世末期在右行剪切应力控制下形成的褶皱与走滑断裂带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26-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云岩是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溶蚀孔洞的发育程度是控制白云岩储层油气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深层大量发育的晶粒白云岩,开展柱塞尺度和晶体尺度的高温高压溶蚀模拟实验,以探讨白云岩孔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明确孔喉结构控制因素和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取得了3方面成果认识:①白云岩经埋藏溶蚀趋于向孔洞型储层演变,②白云岩孔隙的类型和发育程度控制埋藏溶蚀速率,③埋藏溶蚀最初以优先溶蚀高钙白云石或方解石为特点.指出由于细中晶白云岩具有更好的先期孔隙发育条件,更易于接受强烈的埋藏溶蚀改造,具有更大的潜力成为规模优质储层,是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35-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六盘水地区QSD1井下石炭统打屋坝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观察、全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实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实验方法,对不同类型页岩岩相进行多尺度观察和分析,梳理岩相类型与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岩相类型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六盘水地区打屋坝组页岩岩相类型主要包括灰质页岩相、混合灰质页岩相和含黏土灰质页岩相,其中含黏土灰质页岩相为最有利岩相.②页岩孔隙可分为有机质孔、无机矿物孔和微裂缝等3种孔隙类型,含黏土灰质页岩相中发育的有机质孔与黏土矿物层间孔形成的复合孔隙最有利于页岩气赋存.③页岩孔隙直径为6.27~10.91 nm,平均值为8.41 nm,页岩孔隙体积为(10.04~24.26)×10-3 mL/g,平均值为17.93×10-3 mL/g,页岩比表面积为5.20~17.61 m2/g,平均值为12.17 m2/g.含黏土灰质页岩相的平均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最大,其次为混合灰质页岩相,灰质页岩相的最小.④有机碳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是影响页岩微观孔隙特征的最主要因素,碳酸盐矿物含量次之,有机碳和黏土矿物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具有积极作用,碳酸盐矿物对页岩孔隙发育起到了抑制作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4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基于岩石学、成像测井、地球化学及U-Pb同位素年龄分析,明确了川中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认为:①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栖霞组高位体系域,单层厚度薄、层数多,并与石灰岩交替叠置发育,整体构成多个旋回,横向上,白云岩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好的连续性.②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粉细晶白云岩和中-粗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溶蚀孔洞为主,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4.07,,渗透率平均值为3.12×10-3μm2,呈现中等孔隙度、中高渗透率、孔渗弱相关的特点.③白云岩储层的成因以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为主,茅口末期受热液轻微改造,微古地貌高部位颗粒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高频层序界面控制了早期孔隙的形成,早期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早期孔隙的保存.基于上述认识预测了川中合川三维地震工区的储层分布,预测结果与已钻井吻合.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57-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利用40多口探井的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川东二叠系茅口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剖析层序界面特征,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总结地层充填规律,探讨了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有利储集区带分布.识别了茅口组3个Ⅰ型层序界面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提出茅口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的新方案.茅口组层序地层总体上具有下部超覆、顶部削蚀的特征,下部的SQ1层序由东北往西南向海西期古隆起和古地貌高地超覆,顶部的SQ5层序因东吴运动有不同程度缺失.层序格架内地层总体上表现出东西分异、厚薄相间的分布趋势:SQ3、SQ4层序在研究区中部均发育一个成带状展布的地层增厚带,可能对应于弱镶边的台缘滩相带,该带以东为地层减薄区,与发育孤峰段泥页岩、硅质页岩的深水沉积区相吻合,展现出从西往东水体逐渐变深、由碳酸盐台地到陆棚的古地理格局.指出层序地层格架内有利储集相带与Ⅰ型层序界面下早成岩期岩溶改造的叠合,有利于茅口组形成富有特色的岩溶型石灰岩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67-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前期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测井曲线等基础资料,分析了川西气田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互层白云岩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等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潮坪相完整沉积旋回垂向分布模式,深入探讨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川西气田雷四上亚段有利储层岩性主要为藻纹层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等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以藻格架溶孔、晶间(溶)孔、粒间孔为主,储层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潮间带藻云坪、砂屑滩和云坪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和表生期溶蚀作用是控制雷四上亚段大量溶蚀孔洞发育的关键,古今构造高部位为前期孔隙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4): 375-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地区马五5亚段发育优质白云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是天然气勘探中储层预测的关键.结合岩石学特征,通过对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资料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大牛地地区马五5亚段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表明:①马五5亚段主要发育泥晶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马五5亚段底部,粉细晶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马五5亚段中上部.②泥晶白云岩中发育水平藻纹层、鸟眼及针状膏岩假晶等原始沉积构造,孔隙不发育,白云石有序度较低,微量元素Sr、Na含量高,Fe、Mn含量低,岩石形成时期的盐度与泥晶灰岩基本一致.推断泥晶白云岩为准同生阶段的产物.③粉细晶白云岩中常见残余砂屑和雾心亮边结构,孔隙发育且以晶间孔为主,白云石有序度相对偏高,与泥晶白云岩相比,Sr、Na含量低,而Fe、Mn含量高,岩石形成时期盐度与泥晶灰岩相似.推断粉细晶白云岩为回流渗透作用下的产物.④马五5亚段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海源性流体,无大气淡水及热液流体的参与.基于上述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大牛地地区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准同生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模式,为研究区优质白云岩储层的预测及地质勘探方向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