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30
  

  • 全选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T1井区灯二段的重大突破及集中评价成果证实了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部斜坡区灯二段发育台缘优质孔洞型储层而且具备优越的岩性气藏条件.为进一步描述蓬莱地区丘滩体岩性气藏特征并评价其勘探潜力,综合利用钻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PT1井区灯二段微相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灯二段发育典型台缘高能丘滩沉积,岩性以凝块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可识别出丘核、丘坪、丘间等微相类型,具有多种相序组合特征,②基于碳同位素、电阻率曲线及井震标定结果可将灯二段分为3个小层,各小层纵、横向上厚度及微相具有不同程度的分异特征,③通过小层时间厚度、内部振幅能量与微相发育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了早、中、晚三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并建立了PT1井区灯二段沉积演化模式,④在构造形态及统一气水界面的控制下,PT1井区灯二段主体气藏集中分布在灯二-3小层,内部受沉积微相约束具有一定分异性.对该岩性气藏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划分出三大类有利勘探区.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1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为例,通过岩心标定成像测井,结合常规测井曲线识别岩溶地层,将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岩溶储层划分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并进一步研究了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岩溶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龙王庙组从风化壳顶部向下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表层岩溶带分布零星,厚度薄,溶洞全部被充填,测井显示为高伽马、低电阻率,电成像上见角砾状混杂堆积,垂向渗流带发育树枝状溶洞和溶缝,溶洞大部分被充填,测井显示为低伽马、较高电阻率,电成像见不规则分布的暗色斑点和正弦式的黑色条带,水平潜流带发育中—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常见顺层状分布,测井显示为低伽马、低电阻率,电成像上见不规则的斑块或斑点和正弦式的黑色条带.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力流水道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重力流水道复杂的分布特征.以西非陆坡某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质和地震资料,阐明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类型、成因和对重力流水道的控制作用.中新世由重力滑动作用引发的逆冲断层主导了研究区地貌格局.东、西2套逆冲断裂体系沿下伏厚层超压泥岩中不同深度的滑脱面发育,导致位移缩短量不同,这是二者构造样式与活动强度差异的主因.不同逆冲断裂体系间的位移量差异及沿单一逆冲断层走向的位移量变化使研究区内发育多种变换构造.从成因的角度归纳出在逆冲-变换构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5种微地貌样式:三角形断背斜、捩断层-底辟背斜、逆断层连接沟谷、捩断层斜坡和走向凹槽.同期重力流水道在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影响下表现出遇障碍转向、穿越断层相关构造和两侧受限制等3种分布样式:三角形断背斜和捩断层-底辟背斜使顺陆坡方向的重力流水道转向,逆断层连接沟谷和捩断层斜坡边缘使重力流水道容易从此处穿越,走向凹槽将重力流水道限制于其中.该研究为针对重力流水道储层的地震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3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东海相花斑状非均质灰岩储层普遍发育,但其形成机制仍不清楚.以伊拉克A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为例,基于岩心、薄片等基础资料,开展花斑状灰岩储层特征、沉积成岩作用及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Khasib组发育绿藻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砂屑灰岩等多种岩性.Khasib组发育多段花斑状非均质灰岩储层,花斑状灰岩发育灰白色、深灰色两类斑块:灰白色斑块多呈结核状团块,致密不含油,结核状团块间为深灰色斑块,储层物性好、含油性好.②花斑状灰岩灰白色斑块中生物碎屑颗粒间孔隙被亮晶方解石几乎完全胶结,深灰色斑块中亮晶方解石胶结作用弱、颗粒间孔隙发育.③沉积作用为花斑状灰岩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沉积间断时期早成岩阶段"硬底化"作用是花斑状灰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晚成岩作用是对早成岩作用的继承和深化,进一步强化了储层非均质性.④"硬底化"程度越高,储层物性改善越明显.Khasib组高渗层属于成熟硬底,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导致孔隙结构进一步改善,晚成岩阶段硬底的抗压实作用使成熟硬底中的高渗通道得以保存.这项研究对提高储层表征精度、制定合理的开发(调整)技术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岩心沉积构造、古生物及其组合,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分析,对巴西桑托斯盆地M油田下白垩统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沉积微相分类方案.研究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I组主体为淡水开阔湖泊滨浅湖沉积,发育介壳滩、颗粒滩、滩间洼地、浅湖灰泥、滩缘、滑塌扇等沉积微相,局部为咸水丘滩型等湖泊滨浅湖沉积,B组为咸水丘滩型滨浅湖沉积,发育藻丘、颗粒滩、丘缘、滩缘、丘间洼地、藻灰坪等沉积微相.自下而上,湖盆水体逐渐变浅,呈现从I组以介壳滩-颗粒滩为主转变为B组以藻丘-颗粒滩为主的沉积格局.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形成主要受控于古地貌、湖平面变化及水体介质的变化.构造沉降和湖平面变化控制可容空间,水体介质的变化控制生物类型,进而控制沉积微相类型,为沉积主要控制因素.藻丘及介壳滩等高能相带主要发育于古隆起部位,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呈近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展布,研究区东部迎风一侧发育颗粒滩,规模相对较小,丘间、滩间、浅湖灰泥等低能相带则主要发育于低洼部位.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收集滇黔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典型热水沉积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热解、TOC、饱和烃色谱-质谱、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实验分析,对研究区页岩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现代海洋热水生物及沉积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与四川盆地寒武系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出现的独特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①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沉积时期发育热水沉积,热水环境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强还原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繁盛和沉积有机质的保存,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质烃源岩.②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广泛发育陆棚相泥页岩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多与热水沉积有关,热水深水环境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条件更佳.热水浅水陆棚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在2,~5,之间,热水深水陆棚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更高,TOC在5,~10,之间甚至更高.③热水沉积烃源岩在四川、塔里木等盆地寒武系普遍存在.除了陆棚区外,深海盆地也具有发育优质烃源岩的物质基础与保存条件,也可能发育优质烃源岩.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O2富集是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风险,目前关于CO2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基于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断裂体系刻画,对桑托斯盆地CO2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开展研究探索.研究认为:CO2含量在已发现油气藏中占气体含量的0~96,不等,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盆地西部油气藏的CO2含量基本小于1,,而盆地东部油气藏的CO2含量一般大于30,,并且出现了CO2气顶和CO2气藏.CO2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为-8.64‰~-7.03‰,氦同位素R/Ra值约为5.6~8,推断CO2为无机成因,来源于地幔,基本未受到地壳的污染.幔源CO2释放的地质背景是地幔隆升,盆地东部地壳减薄,构造活动强烈,四组断裂相互切割,主控因素是深大断裂,断裂直接沟通上地壳岩浆房,或者连通地壳上部高渗带,而高渗带连接地壳下部岩浆房或者地幔,引起深部CO2释放,或者产生火山喷发.盐下构造圈闭形成后,裂谷期的断裂重新活化开启了幔源CO2与盐下构造之间的通道,特别是多组断裂交叉位置是CO2的优势运移通道,大量的幔源CO2运移到沉积地层中形成高含CO2的油气藏或者CO2气藏.所建立的桑托斯盆地CO2发育模式有效指导了A区块的成功获取和勘探突破.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7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2气藏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表征了构造裂缝的类型与产状,分析了构造裂缝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期次,分别采用随机和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小尺度和大尺度裂缝模型,二者叠加得到总裂缝模型.结果表明:①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近NS向的构造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大北12背斜型气藏,其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的宏观裂缝以近NS向的直立和高角度裂缝为主,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均有发育,微观构造裂缝也可沟通基质孔隙,提高储层的连通性.②在岩性相同的前提下,构造裂缝密度随单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且减小幅度也随之降低,单层平均厚度相近时,构造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良好的负相关,细砂岩中的裂缝密度最高.③大北12气藏发育3期构造裂缝,其中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和晚期的第2、3期有效裂缝是天然气高效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④背斜型油气藏核部的构造裂缝密度低,但张开度、渗透率高,通常具有较高的单井产能,翼部的构造裂缝密度高,但张开度和渗透率低,可采用压裂措施提高产能.该成果可为裂缝属性等效模型建立及气藏数值模拟提供数据基础,服务于气藏开发.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8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近期文昌9-7区带获得原油勘探重大突破.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其成藏规律,充分利用叠前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通过断层几何学、活动速率、位移-距离分析及生物标志物和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珠三坳陷文昌9-7同向叠覆型转换斜坡带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并结合油藏特征分析了转换斜坡带的控藏机制.文昌9-7转换斜坡带表现为大型多边形断坡,受早期伸展作用和转换作用、晚期斜向伸展与走滑拉分作用控制,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孤立断层、转换带形成、晚期复杂化3个阶段,断裂十分发育.文昌9-7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9洼文昌组烃源岩,并且有恩平组烃源岩的贡献.文昌9-7转换斜坡带具有3期原油成藏过程:早中新世(21~18.5 Ma)变换断层控制9洼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聚成藏,中中新世(16~12 Ma)调节断层造成早期油藏的破坏和调整,并控制9洼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聚成藏,晚中新世—上新世(9~4.5 Ma)转换斜坡带恩平组烃源岩晚期生成的原油运聚成藏.同向叠覆型转换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可作为重点勘探领域.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94-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安盆地是南海南部多板块叠合区典型的走滑-拉张盆地,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较低,目前对盆地主要凹陷构造特征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对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情况认识有限.基于精细的地震解释,对万安盆地新生界重要构造变革界面及其不整合面反射特征、断裂体系及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T100(新生界底界)、T60(新近系底界)、T40(上中新统底界)是万安盆地不同时期结构构造、层序样式的关键分界面,体现了盆地裂陷—反转—沉降演化阶段对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万安盆地的断裂主要发育于T40界面以下,其中NE、NEE向断裂最为发育并控制了盆地构造格局.作为控盆断裂的万安断裂具有早期活动性强、晚期活动性弱,中部活动性强、南北部活动性次之的特征.凹陷呈多洼陷结构,反映出典型的裂陷分块与构造演化差异的特征.通过对万安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时空分布的研究,认为烃源岩及其热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围绕在中部凹陷周缘的凸起带、斜坡带、反转带等构造单元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盆地整体上具有先成凸起带优势成藏、斜坡带立体成藏、中央反转带复式成藏的油气富集规律.
  • 开发地质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1): 105-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盆地陆丰13-1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段古近系恩平组储层属于典型的低电阻率产层,其产层电阻率下限不清给油水层判别造成了很大困难.在储层参数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常用测井解释模型中含油饱和度与地层电阻率的关系,选择Indonesia公式从测井解释的角度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地层电阻率大小的因素,提出了恩平组不同物性条件下及各个深度点处产层电阻率下限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①储层泥质含量越高、孔隙度越大、地层水电阻率越低、含水饱和度越高,则产层电阻率值越低.②恩平组在储层最差物性条件下,产层的电阻率最高下限为4.6 Ω·m,在储层平均物性条件下,产层的电阻率平均下限为3.2 Ω·m,在储层最优物性条件下,产层的电阻率最低下限为2.5 Ω·m.③在不同的深度点处,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的电阻率测井值与下限计算值之比分别为大于0.85、0.7~0.85和小于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