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6-30
  

  • 全选
    |
    勘探实例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13-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油田发现于2009年,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哈拉哈塘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地质认识、勘探指导思路历经多次转变,经历了碎屑岩、礁滩体、层间岩溶与断控岩溶等多种类型油气藏勘探阶段.通过油田的勘探历程与勘探开发生产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受断裂、岩溶和不整合面等多因素控制的缝洞型储层是油气赋存的主要场所,走滑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富集,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哈拉哈塘油田的勘探实践表明: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是形成大油田的基础,地质认识的突破是发现复杂大油田的关键,物探技术进步是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的保障,勘探开发一体化是碳酸盐岩快速增储上产的有效途径.该案例研究对国内外类似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2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古潜山东—草湖凹陷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东河砂岩段—角砾岩段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展布特征,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原理,对研究区巴楚组的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从下至上,巴楚组的下部东河砂岩段可划分为1个准层序组、3个准层序(DH1、DH2、DH3),上部角砾岩段可划分为1个准层序组、1个准层序(DH4),4期准层序沉积期均为水进沉积环境.(2)研究区在巴楚组沉积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其中第1期准层序(DH1)与第4期准层序(DH4)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第2期准层序(DH2)与第3期准层序(DH3)以海相滨岸砂岩沉积为主.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3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河油田浅覆盖区中—下奥陶统岩溶缝洞体发育,油气开发效果较好.受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隔水层的围限,浅覆盖区中—下奥陶统缝洞体的岩溶发育特征不同于受排泄基准面控制的裸露型岩溶和岩溶水深循环的埋藏型岩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浅覆盖区T738井区中—下奥陶统的洞穴成因机理和岩溶缝洞结构,利用"残厚趋势组合法"恢复了海西早期浅覆盖区的古地貌、古水系,综合测井、地震等手段识别了隔水层、岩溶洞穴层,结合油藏动态生产特征构建了浅覆盖区承压岩溶条件下的缝洞结构模式.结果表明:①海西早期古地貌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发育北东—南西走向浅切割型树枝状地表水系,北部裸露区提供高水力梯度、高流量的岩溶水补给,②T738井区处于半开放式承压岩溶环境,中—下奥陶统发育3套隔水层围限下的2套迷宫型岩溶缝洞系统,③受隔水层、水动力梯度、走滑断裂等因素影响,一间房组、鹰山组上段洞穴层具有纵向水动力联系,发育侧向-上升型、孤立型、侧向型和盲端型等4类承压岩溶缝洞结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浅覆盖区T738井区的缝洞型油藏开发有重要地质指导意义.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4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测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冀中坳陷任丘潜山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特征及类型开展研究,总结分析优质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雾迷山组主要发育微生物白云岩和与微生物相关的颗粒白云岩,其中微生物白云岩包括叠层石、凝块石、层纹石和核形石白云岩,与微生物相关的颗粒白云岩主要为砂砾屑白云岩,储集空间分为孔隙、裂缝、溶洞3大类,储层整体物性较差,整体上属于孔洞缝复合型低孔低渗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Ⅰ、Ⅱ、Ⅲ类储层.沉积环境是储层形成与演化的基础,溶蚀作用是形成多类型储集空间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是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重要补充.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演化经历沉积-同生成孔、Ⅰ期表生增孔、浅埋藏减孔、褶皱断裂改造-Ⅱ期表生增孔、深埋藏减孔等5个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现今2,~5,的孔隙度.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57-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对西湖凹陷PH斜坡带平湖大断裂上升盘超覆带的层序地层构成、源-汇系统差异及沉积演化、控砂机制和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1)PH斜坡平湖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1层序分布范围局限,受控于挠曲成因的陡坡坡折,低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了近源的以中生界岩浆岩基底物源为主的"沟-坡-扇"耦合的扇三角洲体系,SQ2和SQ3层序分布范围较广,受控于侵蚀成因的缓坡坡折,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了远源的以元古宇变质岩基底物源为主的三角洲体系.(2)在体系域和坡折的控制下,发育3种岩性地层圈闭模式:低位期主要在挠曲坡折之下发育受基岩和扇根物性封堵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超覆型地层圈闭,海侵期主要发育受海泛期泥岩遮挡的潮汐砂坝和潮道侧向尖灭型岩性圈闭,高位期主要发育受侵蚀坡折控制的上倾尖灭和侧向尖灭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岩性圈闭.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69-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气田是我国海域自营勘探发现的第一个深水大气田,是南海西部油气田上产的重要支撑.为合理制定气田开发方案,基于岩心微观分析测试资料与工程测试数据,针对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黄流组中央峡谷水道开展储层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划分储层类别并探究储层特征差异性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 峡谷水道储层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喉道介于中—微喉.② 综合储层物性、流动性、产能(米无阻流量)、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可将峡谷水道储层划分为好、中等、差以及致密等4类.研究区峡谷水道自西向东储层品质逐渐变好:好储层分布于东部陵水X区、陵水ZX区,中等储层分布于陵水Z区,差储层分布于西部崖城A区、崖城B区,致密储层在以上区域均有少量分布.③ 峡谷水道的水动力条件是制约储层品质的基础因素,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会缩小和堵塞孔喉,异常超压可延缓压实进程、保留粒间孔,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峡谷水道在不同区块的孔隙结构、储集物性差异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中央峡谷水道气田群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目标优选以及后续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 油气成藏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7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北部乌伦古坳陷历经40余年油气勘探尚未实现工业突破,2016年在石北凹陷准北1井三叠系首次获得天然气发现,因而厘清天然气成因和气源岩对于评价油气勘探潜力和规模意义重大.系统收集了乌伦古坳陷及周缘的天然气地球化学数据,基于天然气碳同位素、轻烃组成认识准北1井天然气特征及类型,基于3个石炭系、1个二叠系烃源岩样品的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结果开展准北1井气源对比分析,并结合地震剖面、区域磁力异常等资料对天然气成因机制作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准北1井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低、干燥系数低、氮气含量较高、乙烷碳同位素偏重(δ13C2为-26‰)的特征,轻烃中甲基环己烷含量较高(63.6,),属于腐殖型热解气.②石北凹陷北部发育区域性大断裂,沿断裂发育的闪长岩侵入体造成的岩浆脱气作用是准北1井天然气中氮气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③准北1井天然气与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生烃模拟产物的碳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两者具有一定亲缘性,推断天然气主要来自于滴水泉组海陆过渡相成熟烃源岩.紧邻滴水泉组烃源岩的圈闭是乌伦古坳陷天然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86-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但目前对其东部阳霞凹陷侏罗系的石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进而影响阳霞凹陷区域勘探方向的确定.应用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从构造演化、地层展布、烃源岩条件和沉积储层特征等方面分析阳霞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研究认为:阳霞凹陷的中—下侏罗统具有优越的烃源岩条件和规模有效储层,源-储"三明治"式的地层组合模式供烃效果好,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条件优越,生、储、盖配置良好,构造条件有利于油气保存和成藏,具备发育源储一体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实钻井丰富的油气显示预示着阳霞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综合分析认为,阳霞凹陷中南部斜坡带发育一系列侏罗系透镜状砂体向南上倾尖灭形成岩性圈闭,是阳霞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领域.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196-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钻井、露头剖面及测试资料,对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岩性发育、沉积相展布、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页岩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区陡山沱组可划分为4段,其中陡二段黑色碳质白云岩为主要页岩气储层.陡二段由西至东主要发育浅水陆棚、台盆及台地相,厚度中心主要位于秭归—五峰一带,富有机质的地层厚度超过100 m.陡二段富有机质地层的TOC主要介于0.5,~2.0,,为低—中等含量,TOC大于1.0,的区域分布在神农架林区—秭归—五峰一带,Ro以2.0,~3.5,为主,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陡二段岩石矿物组分以白云石为主,岩相类型主要为灰质页岩相,为特低—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页岩储层,微观孔隙主要为白云石粒间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和有机质孔在TOC高的样品中较发育.含气性较好的区域仅局限于黄陵背斜南翼及天阳坪断裂以北地区,现场解吸气含量平均可达1.0 m3/t.认为陡山沱组页岩气成藏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构造类型的叠加影响,台盆相内、单斜稳定构造带、逆断层下盘、远离区域性正断层且埋深超过2 000m的区域有利于页岩气成藏,有利区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东南缘的阳页1井区以及宜页1—宜地3井区的周缘.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209-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石油公司在中东阿曼山西侧前陆盆地莱克维尔隆起拥有多个油气合作项目,由于勘探程度较低,对其区域构造与油气成藏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基于新的井震资料,开展莱克维尔隆起区构造、断裂解释与油气成藏分析.结果表明:① 莱克维尔隆起在三叠纪—侏罗纪处于拉张环境,晚白垩世构造发生反转形成反转背斜,其形成主要受控于阿曼山快速隆升挤压作用,上覆古近系直接披覆于隆起区中白垩统之上呈不整合接触.② 隆起区发育两组高角度正断层,断层形态在剖面上呈"Y"形、复合"Y"形,在平面上呈"X"形交叉分布,晚白垩世由于造山作用导致断层处于挤压状态.③ 研究区中生代长期处于被动陆缘,具有3类典型成藏模式,包括下白垩统Shuaiba组礁滩岩性油气藏、上白垩统Natih组断块型油气藏及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古近系Umm er Radhuma组生物碎屑灰岩岩性油气藏,晚白垩世以来上侏罗统Diyab组、下白垩统Bab组2套主力烃源岩已进入成熟阶段,晚白垩世发育的不整合及三叠纪—侏罗纪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垂向断裂构成重要的油气输导体系,促进了区域油气聚集成藏.认为莱克维尔隆起顶部、西侧斜坡带与东侧前渊斜坡带的地质条件相似,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是未来重要的油气勘探方向.
  •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2): 217-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摩洛哥—西撒哈拉具有相似构造和沉积特征的被动陆缘盆地,开展盆地演化、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油气勘探方向.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经历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期构造演化,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层、多种圈闭类型.最重要的烃源岩为后裂谷期侏罗系—白垩系海相泥岩,主要储层为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圈闭类型以盐构造作用机制下形成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可划分为3个主要成藏组合,侏罗系和白垩系—新近系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成藏组合.侏罗系碳酸盐岩和白垩系阿尔布阶—塞诺曼阶浊积砂岩是研究区当前的重点勘探领域,深水区白垩系盐构造和斜坡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可能为未来的勘探潜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