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12-30
  

  • 全选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观察、镜下鉴定与孔渗分析等研究手段,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储层主要发育四种成因类型:古岩溶型、微生物型、结晶型和热液改造型.古岩溶储层广泛发育于上震旦统的顶部,溶蚀孔洞极其发育,但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受控于古构造隆起而呈带状分布;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的中上部,以发育与微生物结构相关的多种溶蚀孔隙为主,以低孔特低渗为特征,但横向上分布稳定,规模大,相控作用明显,为深层具有一定规模的致密储层;结晶白云岩储层以晶间孔、溶蚀孔为主,其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正相关性,为低孔低渗储层,且分布局限,呈楔状或透镜状分布;热液改造型储层以与热液溶蚀作用有关的溶蚀孔洞或残余晶间孔为主,主要发育于肖尔布拉克地区,分布较为局限,多与深部大断裂有关.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马五1亚段碳酸盐岩储集孔隙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依据孔隙的形成演化和其对岩石结构的依赖性,将研究区孔隙分为组构选择性孔隙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前者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等,后者包括裂缝、角砾间溶孔和裂缝溶蚀扩大孔.认为沉积环境影响和控制了马五1亚段储层孔隙系统的形成与改造,成岩作用是主要因素,其中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层次生孔隙,压实-压溶作用减小孔隙体积,重结晶作用在不同成岩阶段对储集空间的改造具有不同影响.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在形成渗流通道的同时扩大了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研究区储层的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形成—缩减、次生孔隙发育—充填、次生孔隙再埋藏—充填三个阶段,孔隙的类型随成岩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2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渝东南地区渝页1井和黔西北地区习页1井、桐页1井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孔隙的微观形态,并通过X射线微米CT扫描提取孔隙的空间结构参数,力求从二维、三维层面分别对页岩的孔隙进行特征定性.由扫描电镜观察知,研究区页岩气储层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等多种类型,孔隙多为宏孔(>50 nm)及中孔(2~50 nm).粒间孔中,矿物晶粒间孔发育较广泛;粒内孔以矿物集合体内孔为主,如"草莓状"黄铁矿结核内的晶间孔隙;有机质孔多为圆形、椭圆形的宏孔及中孔.通过CT扫描和孔隙模型的三维重建可知,孔隙多呈孤立状、条带状分布,连通性较差.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2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古隆起的演化对储层发育及天然气聚集的宏观控制作用,提出储层旋回性的发育及其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是形成多层系含气并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大面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仍然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强调了奥陶系生成的天然气垂向或侧向运移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成藏的重要性,预测中下组合中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潜力大,是近期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绥阳地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海相黑色碳质页岩.页岩的厚度在30~50 m,埋藏深度小于3 000 m,具有较好的区域性封盖层,保存条件良好,是区内主要的页岩气目的层.页岩的有机质丰度TOC为1.5,~3.0,,成熟度Ro为1.0,~3.5,.推测总含气量为0.3~1.2 m3/t,地质资源量为639.5×108 m3,资源潜力较大.页岩气可在区内隆起的低部位等处富集成藏.综合页岩气的区域地质特征和保存条件,提出了绥阳地区东北部是今后页岩气的重点勘探区域.
  • 盆地·构造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整体为南北走向、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划分为7大构造单元.以上侏罗统膏盐岩为滑脱层,盆地沉积盖层分为盐上、盐下两大构造层.盐上层系挤压变形强烈,盐下层系构造相对宽缓.盆地经历了裂谷、坳陷和碰撞挤压三个阶段.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白垩系泥岩和碳酸盐岩、始新统海相泥岩是盆地的三套主力烃源岩;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古新统生物灰岩以及白垩系、古近系砂岩是良好的储集层;上侏罗统膏盐岩是盐下层系的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和第三系发育泥岩、泥灰岩盖层.盐上层系勘探程度较高,圈闭以逆冲挤压背斜和断背斜为主,幅度大、规模小;盐下层系生储盖组合发育,圈闭以构造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规模较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西南吉萨尔隆起、卡菲尔尼甘隆起、奥比加尔姆隆起是盐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近几年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共识别出6个地震层序.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地层速度分析、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区域地质对比,推测这些层序的地质时代属性分别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以及新近系—第四系.研究区的沉积地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整体呈NNE向和近EW向展布.对中部隆起地层的属性分析结果,不仅能为盆地的结构和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而且对中部隆起的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都具有意义.
  • 机理·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5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花边"状白云岩横向分布范围广,纵向发育层位局限,仅在灯影组二段中下部出现,可以作为野外露头以及井下岩心的地层识别标志.以钻井岩心与野外露头样品的宏观、微观特征为基础,阐明了"葡萄花边"状白云岩的命名依据,镜下微观视域内该类岩石包括围岩、"葡萄花边"纹层、亮晶白云石三种结构组分.结合对"葡萄花边"状白云岩不同结构组分微区取样的多参数实验分析,认为成因机制上,围岩沉积于正常海水环境,"葡萄花边"是在岩石已存在的缝-洞空间中生长的胶结物,灯影组二段沉积时期海平面经历了多期次的升降运动,当海平面下降时,刚固结不久的地层暴露受到溶蚀并形成规模不等的岩溶缝洞体以及岩溶角砾,当海平面再次上升时,在缝洞体中以及角砾周缘开始形成多期次的纤状白云石胶结物,当地层埋深到一定程度时,深部热液流体会在残余缝洞系统中形成一些亮晶白云石."葡萄花边"状白云岩不但可以成为灯影组一种重要的储集岩类型,而且可以作为灯影组沉积古地貌研究的一种辅助性标志.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6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川西北地区矿2井为例,对井筒尺度的储层结构进行了高精度刻画.以成像测井为主要手段,在地质标定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川西北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标准剖面,有效识别出主要的5种岩石类型(生物碎屑灰岩、"豹斑"白云质灰岩、块状中—粗晶白云岩、斑状中—粗晶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和4种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晶间孔、扩溶缝和构造缝).研究表明川西北栖霞组白云岩发育多重孔隙系统,其中,溶蚀孔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普遍呈层状或准层状,发育于块状中—粗晶白云岩中,共1层厚39.5 m;晶间孔是次一级的储集空间类型,发育于斑状中—粗晶白云岩中,共4个薄层,平均厚1.1 m;另外两种储集空间类型(扩溶缝和构造缝)零星发育,对储集性能的贡献不大.块状中—粗晶白云岩发育于三级层序高位域,斑状中—粗晶白云岩仅发育于高位域中四级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
  •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20(4):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东YL-DS油田高含泥质灰岩储层(泥质含量3,~8,)电阻率低,常规解释的含水饱和度较高,按纯灰岩储层段流体评价标准常被判定为水层.本研究避开对难以量化表征的纯灰岩骨架中束缚水的直接求取,通过计算储层中的泥质束缚水孔隙度来直接校正常规含水饱和度,简单易行,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根据纯泥岩的简化模型计算纯泥岩孔隙度,然后采用能谱测井资料计算干黏土的密度值,计算泥质灰岩储层中的泥质束缚水孔隙度,对常规阿尔奇公式计算的水饱和度进行泥质束缚水饱和度校正而获得视纯灰岩含水饱和度,最后采用校正后的含水饱和度和纯灰岩段标准解释图版综合判断储层流体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