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3-30
  

  • 全选
    |
    成果专栏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不够系统、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不明确、岩相古地理重建缺乏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指导等科学问题,通过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2个元古宇剖面和3个显生宇剖面详细的岩类学和岩石组合序列研究,取得3项成果与认识:①建立了构造尺度和形态特征相结合的系统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方案.②明确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风暴浪基面之下远端以欠补偿黑色泥岩和硅质岩沉积为主,近端的下斜坡以具丘状结构的纹理石碳酸盐岩和灰泥丘建造为主;风暴浪基面和正常浪基面之间的上斜坡以小—中型泡沫状、团块状凝块石碳酸盐岩和小—中型柱状、锥状、穹窿状叠层石碳酸盐岩建造为主;正常浪基面与平均低潮线之间以大—中型波状叠层石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平均低潮线之上的潮坪环境以大—中型层(席)状微生物碳酸盐岩、丘状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③建立了缓坡沉积体系和镶边沉积体系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这些认识对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重建和储层分布预测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1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奥陶系盐下白云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基于钻井岩心、微观薄片、物性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应用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方法,对奥陶系盐下白云岩储层特征、成因与分布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奥陶系盐下主要发育颗粒滩白云岩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其中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岩性为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由溶蚀孔洞、粒间孔、晶间(溶)孔和裂缝组成,平均孔隙度为6.04,;微生物白云岩储层岩性为凝块石白云岩,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5.64,.②奥陶系盐下白云岩储层孔隙来源于对颗粒滩和微生物丘中原生孔隙的继承,并经受了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以及膏盐矿物、石英、细—中晶白云石与方解石等充填作用的改造.③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中央古隆起、横山隆起及乌审旗坳陷中的低凸起带上.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深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中寒武统张夏组为寒武系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通过野外剖面详测和岩心、薄片观察及实验分析,对张夏组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研究表明:①张夏组主要发育台缘鲕粒白云岩和台内鲕粒白云岩2类储层.②台缘带鲕粒滩累计厚度集中在50~300 m之间,鲕粒粒径平均为1.25 mm,鲕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粒间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平均测井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2.0,和0.038×10-3μm2.③台内鲕粒滩厚度在50~120 m之间,鲕粒粒径平均为0.85 mm,鲕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粒间溶孔为主,平均测井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3,和2.787×10-3μm2.④张夏组储层受鲕粒滩相、白云石化以及三级/四级层序界面控制,台缘规模有利储层发育在四级海退层序中上部的鲕粒白云岩地层中,台内规模有利储层发育在寒武系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的鲕粒白云岩地层中.预测台缘岐山—旬邑一带和台内陇东地区为两大规模有利储层发育区.
  • 讨论·探索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运聚系数是石油资源成因法评价中的关键参数.为确定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石油运聚系数取值,从而计算石油资源量,对我国6个盆地54个刻度区进行了解剖,采用构建目标函数的思路,分东部、西部地区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以构建预测模型,定量研究我国主要盆地石油运聚系数与地质主控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石油的运聚系数主要与烃源岩年龄、储层年龄、盖层以上不整合个数、供烃流线类型、源储年龄差绝对值和储源年龄比等地质参数有较大相关性.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的统计模型预测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减少人为影响因素,可用于定量预测我国主要盆地的石油运聚系数.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吸附气是页岩气的重要赋存形式和组成部分.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在埋藏过程中吸附气含量的演化规律,利用页岩等温吸附实验、钻井现场解吸和测井综合解释资料,建立了页岩吸附气含量与地层温度、地层压力、页岩TOC等主要影响参数的多元回归数学公式,结合典型评价井(N201井)的埋藏史、热史,对不同地质时期页岩吸附气含量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自侏罗纪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气以来,页岩吸附气含量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到白垩纪末期吸附气含量达到4.42 m3/t;古近纪以来,随着上覆地层被大幅度剥蚀,页岩吸附气含量逐渐降低至现今的1.67 m3/t.
  • 勘探·评价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西部环崖南凹陷的油气勘探亟需寻找接替领域.针对勘探研究中存在的3个地质问题,利用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红河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崖南凹陷构造-沉积-成藏的影响开展深入分析.认为红河断裂的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向琼东南盆地西部传递剪切应力,其演化与环崖南凹陷的构造-沉积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控制了环崖南凹陷的油气运移.晚渐新世,红河断裂左行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在琼东南盆地西部诱导产生EW向挤压应力和SN向拉张应力,加剧了盆地西部的南北向快速拉张裂陷,形成了崖北凹陷和崖南凹陷两个沉积中心.中中新世—晚中新世,红河断裂处于平静期,受区域右旋张扭应力控制及海南岛物源减少的影响,环崖南凹陷呈现局部隆升,碳酸盐台地发育,梅山组一段及黄流组二段大范围缺失.上新世至今,红河断裂右行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在琼东南盆地西部诱导产生SN向挤压应力和EW向拉张应力,对盆地西部的拉张具有约束作用,并造成NEE、NE走向断层受挤压作用而处于封闭状态,NW走向断层受张扭应力作用而处于开启状态.上新世为盆地生排烃高峰期,NW走向断层可有效输导油气,而NEE、NE走向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较差,这合理解释了已钻构造的油气发现情况.环崖南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应重点围绕NW走向断裂带展开.
  • 沉积·储层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6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分析、黏土矿物分析、镜质组反射率测试、电子探针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成果,对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和演化模式展开分析,恢复了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并对孔隙度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平湖组碎屑岩储层长期处于酸性成岩环境,同时存在酸碱过渡及碱性成岩环境,其中酸性成岩环境以碳酸盐矿物溶解、长石溶解蚀变为高岭石并伴生石英次生加大等为标志,碱性成岩环境以石英质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溶解、长石次生加大和含铁碳酸盐矿物沉淀为标志.研究区储层成岩环境大致经历了弱酸性—酸性—酸碱过渡—碱性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平湖组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为研究区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实测、镜下薄片观察、粒度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山西黎城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①黎城常州沟组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页岩或砂质泥岩,其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高,为碎屑岩潮坪沉积.②常州沟组按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可分为3段:常一段岩性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为潮下带沉积;常二段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潮上带—潮间沙坪沉积;常三段岩性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夹少量长石石英砂岩,为潮下带—潮间混合坪沉积.③常州沟组整体水动力表现为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建立了障壁型海岸相碎屑岩潮坪沉积模式.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期次开展了研究.研究区宏观裂缝按成因可划分构造裂缝和和非构造裂缝,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剪性裂缝和破碎状裂缝,非构造裂缝主要为风化网状裂缝.宏观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主要为剪性裂缝和张性裂缝,其中的垂直裂缝、高角度裂缝的发育密度和有效性较高.微裂缝充填程度高,有效性较差,对储层的影响较小.研究区雷口坡组主要发育4期构造裂缝和1期风化裂缝,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中—晚期、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风化裂缝发育在印支早期.印支期裂缝在燕山中晚期烃源岩大规模排烃之前已被方解石、石膏等充填,对油气开发高产的意义不大;燕山中晚期—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垂直裂缝和高角度裂缝对彭州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综合评价研究区储层特征、明确天然气富集规律提供了依据.
  • 技术·应用
  • 海相油气地质. 2021, 26(1):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含油砂体.针对含油砂体分布范围小、厚度薄、预测难的问题,通过地震匹配追踪分频处理,得到频率域的离散调谐地震数据体,其地震剖面波形特征清晰、能量增强、分辨率提高.应用优势频率分频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了铜钵庙断裂带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三维轮廓和有利储层分布,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铜钵庙断裂带受东部物源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该技术的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规律,与钻井结果的吻合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