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酸盐岩气藏面临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形势,目前国内外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尚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近70年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从“道、略、术、行”4个层面总结了5类研究范式。围绕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基于工程哲学视角建立了气藏采收率的计算方法,详细论述了评价气藏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及关键问题。对比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技术方法和5类典型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实践现状,在提高气藏采收率评价的系统性、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定量化评价、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可对比性3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念和理论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开展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可为海相烃源岩评价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塔河地区典型单井矿物岩石学、无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综合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体滞留程度等地球化学指标,探讨塔河地区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塔河地区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下段的烃源岩有机质品质优于上段。从玉尔吐斯组沉积早期到晚期沉积水体古生产力水平、水体滞留程度、陆源碎屑输入及缺氧程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玉尔吐斯组有机质富集与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弱热液活动、上升洋流等因素共同控制,弱热液活动与上升洋流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中等滞留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硫化-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保存的关键。
琼东南盆地深层渐新统陵水组是南海海域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基于岩心、测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剖了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陵水组沉积特征,明确陵水组可细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中陵三段沉积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发育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控凹的F12断层差异活动形成的断层同向转换带以及转换斜坡控制着神狐隆起和海南隆起物源的注入,并控制了陵三段规模各异的西、东多支大型辨状河三角洲群的发育。断阶带在低位晚期和高位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分选较好,物性较好,为优质储层发育层段。由此建立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陵三段深水盆地多级断裂控物源,转换断阶控砂体展布的发育模式。陵三段大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优质储集体直接覆盖于崖城组烃源岩之上,与沟通烃源岩的断裂形成有利输导体系,又被后期拗陷期沉积的厚层海侵浅海泥岩覆盖,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是形成宝岛凹陷大型气田的关键。
伊拉克东南部白垩系塞诺曼阶—下土伦阶发育巨厚生物碎屑灰岩,地层结构复杂,不同级次层序嵌套。以6个巨型碳酸盐岩油田为例,对其层序地层特征、沉积演化及控储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梳理了前人关于塞诺曼阶—下土伦阶层序划分的方案,采用了将其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的方案;分析总结了不整合面、淋滤溶蚀面、碳质泥岩层、沉积相转换面、沉积相突变面、最大海泛面及硬底等关键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和特征;应用适用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基于塞诺曼阶—下土伦阶浅水沉积背景,建立碳酸盐缓坡-弱镶边台地层序旋回模式;揭示层序旋回与沉积演化的规律,阐明层序控储机制,厘清层序级次和层序界面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的控制,明确了海平面下降幅度、地层暴露时间和气候条件对地层结构、岩性和物性的影响。最后,指出伊拉克东南部塞诺曼阶—下土伦阶层序旋回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为中东巨厚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分层系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柴北缘超深层(深度超过7 000 m)基岩油气藏的储层主控因素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中酸性花岗质基岩作为储层的优质岩性,在多期变质、构造成缝、风化剥蚀等有利成储因素的耦合效应下,形成以裂缝及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且受埋藏压实影响小的风化壳与内幕2类成因的有效储层;②侏罗系碳质泥岩(亦是烃源岩)与古近系路乐河组膏质泥岩2套有效盖层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和有效聚集创造了条件;③生烃期与输导断层及圈闭形成期同步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④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侏罗系高成熟煤型气源岩与下伏基岩储层构成侧接式上生下储源储组合,并以断层和基岩顶部的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通道,形成源外、源内2类油气藏。受接替式油气运移机制及盖层条件控制,形成构造高部位聚集石油且充满度与丰度低,构造中—低部位聚集天然气且充满度与丰度高的成藏特点。认为柴北缘超深层基岩具备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地质原因分析,认为圈闭和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造样式决定圈闭的类型和有效性,进而控制了不同区域的油气藏类型和差异富集;不同油气运移模式和两期充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了研究区近源成藏和“上油下气”的特征。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指出平湖斜坡潜山、天台斜坡北段和杭州斜坡迎翠轩断裂带具有较好的圈闭和运移条件,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勘探新领域。
断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在石油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盖层构造样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双向伸展条件下,韧性基底黏度对盖层构造样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基底黏度下,形成的盆地形态相似,均发生均匀伸展,盆地内部断层的断距相差不大;沉降中心始终位于中间位置,在伸展过程中不发生迁移;在充分伸展的条件下,韧性基底黏度越大,生成的断层数量越多。结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剖面特征,认为大地热流值较大时,基底黏度较小,所生成的断层数量较少;反之,大地热流值较小时,基底黏度较大,所生成的断层数量较多。
通常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是直接通过井上趋势拟合得到,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地层压力预测不准。四川盆地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的储层中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常规的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地获取地层压实背景趋势。通过实际测井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理论,利用岩石物理模型构建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有效提高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的建模精度。将岩石物理建模构建的正常压实背景趋势与实测参数代入体积模量方程中,实现了渝西区块地层压力的地震预测。对比结果表明,预测的地层压力参数与多口井的地层压力实测参数较为吻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