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塔北西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以柯坪露头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精细测量、描述,开展了系统的薄片、碳氧同位素及激光U-Pb年龄等分析,结果表明:①下丘里塔格组总厚度为350 m,可划分为6段,主要发育颗粒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识别出7种主要岩相组合和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整体反映潮坪亚相向台内丘滩亚相的转换。②基质溶孔、溶蚀孔洞及角砾间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物性最好,颗粒白云岩次之,整体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征,综合评价1段、2段和6段的储层物性最好,5段次之。③白云岩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不整合面以及高频层序界面的共同控制,可划分为不整合岩溶与内幕丘滩相2类白云岩储层。研究成果支撑了塔北西部寒武系白云岩领域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尤其为雄英地区的油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莺歌海盆地沉积坡折带南端的乐东气田群,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精细刻画沉积模式及砂体叠置样式对气田剩余气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乐东区莺歌海组一段坡折带的岩石相表征、粒度分析、测井相识别和地震相刻画,精细开展沉积相类型、沉积模式、砂体叠置关系及构型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滨浅海和海底扇2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滨浅海相又可细分为临滨坝、临滨滩、陆架泥等3类沉积微相。建立了3类沉积模式:陆架缓坡上进积型滨浅海滩坝复合沉积模式、斜坡边缘处局部滑塌后充填沉积模式、坡折之下浅海重力流滑塌扇沉积模式。明确了3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叠置关系:坡折带之上发育的前积叠置型砂体连通性好;近坡折带位置坝砂滑塌-横向接触叠置砂体之间连通性中等;坡折之下海底扇砂体垂向孤立分布砂体连通性差。近坡折带滑塌再沉积坝砂以及坡折之下海底扇成因砂体为气田未来有利挖潜区。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近年来深水生物气勘探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由于构造活动剧烈,增生楔的生物气成藏条件较为复杂,目前对该领域生物气富集规律以及主控因素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基于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南美北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巴巴多斯增生楔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冲断带。西部坳陷带内厚层泥岩提供充足的生物气源;发育水道复合体、水道-堤岸复合体、水道-朵叶复合体以及朵叶等富砂微相,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构造圈闭和储层配置关系好;早期高幅断背斜长期处于油气优势汇聚区,有利于生物气高效聚集成藏。上新世以来受加勒比板块挤压影响,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泥底辟,形成大量泥底辟遮挡型圈闭,泥底辟持续活动至今,晚期泥底辟的活动导致生物气藏遭到破坏,晚期保存条件是生物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生物气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近源成藏模式。西部坳陷带生物气成藏条件较好,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高精度的断层检测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规避潜在的工程风险、确保钻井操作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勘探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断层解释和常规的断层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方法为地震断层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其中以Unet为代表的深度网络模型在该类任务中取得了诸多成功的案例。然而,由于卷积运算的特殊性,该方法在特征提取过程中丢失了部分信息,导致断层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将CNN-Transformer混合模块嵌入Unet网络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U-CNNformer的混合网络模型。混合网络模型提高了对样本集全局特征与局部细节的挖掘能力,克服了传统Unet网络在断层识别中信息关联性不强的局限,在保证断层识别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北海F3公开数据测试和我国四川盆地某实际数据的应用表明,混合网络模型不仅能更精确地检测断层特征,对断层分布的刻画也更为细致,实现了高精度的断层智能识别,可为钻井高效、安全地开发提供良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