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2-9854
CN 33-1328/P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评论
    郑剑锋, 朱永进, 张本健, 孙崇浩, 李文正, 吴东旭, 周进高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97-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1
    摘要 (117) PDF全文 (10) HTML (12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裂—坳—隆”构造分异控制碳酸盐台地经历“孤立台地—缓坡—镶边”演化旋回,裂陷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台地沉积分异及纵向上源储盖组合的相似性。建立了4类碳酸盐沉积新模式:①“多类台缘”和“双滩”缓坡沉积模式揭示大陆边缘和裂陷边缘、坳陷边缘、内缓坡相带中古隆起和潟湖周缘是有利丘滩体发育区;②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组合体系沉积模式揭示海侵期古隆起周缘是有利滩体发育区;③四川盆地灯影组断阶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多组同沉积断裂控制灯二段阶梯状台缘形成,断块高部位发育厚层丘滩体;④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持续扩展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轮南—富满地区台缘带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镶边台地→侧向前积镶边台地的演化。沉积模式新认识明确了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古裂陷周缘丘滩带依然是增储上产和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斜坡相重力流沉积、蒸发潟湖相泥灰岩等新领域是值得关注的勘探区带。沉积新模式的建立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部署,也为未来勘探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 呼焕, 郑剑锋, 罗新生, 段军茂, 吕奇奇, 石磊, 田浩男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193-2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1
    摘要 (93) PDF全文 (14)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北西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以柯坪露头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精细测量、描述,开展了系统的薄片、碳氧同位素及激光U-Pb年龄等分析,结果表明:下丘里塔格组总厚度为350 m,可划分为6段,主要发育颗粒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识别出7种主要岩相组合和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整体反映潮坪亚相向台内丘滩亚相的转换。基质溶孔、溶蚀孔洞及角砾间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物性最好,颗粒白云岩次之,整体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征,综合评价1段、2段和6段的储层物性最好,5段次之。③白云岩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不整合面以及高频层序界面的共同控制,可划分为不整合岩溶与内幕丘滩相2类白云岩储层。研究成果支撑了塔北西部寒武系白云岩领域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尤其为雄英地区的油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 王玉, 周伟, 兰张健, 叶青, 商建霞, 饶资, 董德喜, 秦莎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06-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2
    摘要 (59) PDF全文 (1) HTML (59)   可视化   收藏

    莺歌海盆地沉积坡折带南端的乐东气田群,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精细刻画沉积模式及砂体叠置样式对气田剩余气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乐东区莺歌海组一段坡折带的岩石相表征、粒度分析、测井相识别和地震相刻画,精细开展沉积相类型、沉积模式、砂体叠置关系及构型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滨浅海和海底扇2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滨浅海相又可细分为临滨坝、临滨滩、陆架泥等3类沉积微相。建立了3类沉积模式:陆架缓坡上进积型滨浅海滩坝复合沉积模式、斜坡边缘处局部滑塌后充填沉积模式、坡折之下浅海重力流滑塌扇沉积模式。明确了3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叠置关系:坡折带之上发育的前积叠置型砂体连通性好;近坡折带位置坝砂滑塌-横向接触叠置砂体之间连通性中等;坡折之下海底扇砂体垂向孤立分布砂体连通性差。近坡折带滑塌再沉积坝砂以及坡折之下海底扇成因砂体为气田未来有利挖潜区。

  • 付小东, 董景海, 李伟, 云建兵, 谷明峰, 李文正, 应玉双, 朱茂, 谭万仓, 和源, 朱可丹, 徐哲航, 朱心健, 熊绍云, 张豪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39-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5
    摘要 (48) PDF全文 (6) HTML (51)   可视化   收藏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岩相古地理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龙组残余地层分布较广,面积约13 100 km2,川北一带新落实地层分布区约4 000 km2,厚度主要为10~40 m。黄龙组潮间带浅滩白云岩广泛发育,主要位于黄二段,分布面积约8 200 km2,在平昌—巴中地区预测新增滩带面积约2 000 km2;浅滩相白云岩储层厚度主要为2~20 m,储层物性条件好,平均孔隙度为3.90%。川北地区黄龙组成藏烃源条件好,下伏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分布面积约为25 000 km2,烃源岩总厚度为50~15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厚10~60 m,可与黄龙组构成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组合。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尖灭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黄龙组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两个大型圈闭发育带,圈闭类型多样,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保存条件好。预测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存在4个有利勘探区,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 陶维祥, 程涛, 陈亮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65-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7
    摘要 (48) PDF全文 (1) HTML (4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深水生物气勘探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由于构造活动剧烈,增生楔的生物气成藏条件较为复杂,目前对该领域生物气富集规律以及主控因素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基于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南美北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巴巴多斯增生楔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冲断带。西部坳陷带内厚层泥岩提供充足的生物气源;发育水道复合体、水道-堤岸复合体、水道-朵叶复合体以及朵叶等富砂微相,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构造圈闭和储层配置关系好;早期高幅断背斜长期处于油气优势汇聚区,有利于生物气高效聚集成藏。上新世以来受加勒比板块挤压影响,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泥底辟,形成大量泥底辟遮挡型圈闭,泥底辟持续活动至今,晚期泥底辟的活动导致生物气藏遭到破坏,晚期保存条件是生物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生物气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近源成藏模式。西部坳陷带生物气成藏条件较好,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 安虹伊, 文馨, 李居正, 张惊喆, 张琳智, 房平超, 杜天玮, 张奎, 王群武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77-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8
    摘要 (45) PDF全文 (2)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高精度的断层检测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规避潜在的工程风险、确保钻井操作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勘探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断层解释和常规的断层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方法为地震断层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其中以Unet为代表的深度网络模型在该类任务中取得了诸多成功的案例。然而,由于卷积运算的特殊性,该方法在特征提取过程中丢失了部分信息,导致断层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将CNN-Transformer混合模块嵌入Unet网络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U-CNNformer的混合网络模型。混合网络模型提高了对样本集全局特征与局部细节的挖掘能力,克服了传统Unet网络在断层识别中信息关联性不强的局限,在保证断层识别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北海F3公开数据测试和我国四川盆地某实际数据的应用表明,混合网络模型不仅能更精确地检测断层特征,对断层分布的刻画也更为细致,实现了高精度的断层智能识别,可为钻井高效、安全地开发提供良好的支撑。

  • 吴佳男, 李祥权,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17-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3
    摘要 (42) PDF全文 (4) HTML (43)   可视化   收藏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 邓兴梁, 常少英,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28-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4
    摘要 (40) PDF全文 (6) HTML (39)   可视化   收藏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 勘探评价
    张琴, 邱振, 梁峰, 刘雯, 孔维亮, 王玉满,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曲天泉, 江冲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70-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7
    摘要 (25) PDF全文 (19)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3套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均为II1型,成熟度(Ro)均大于2.0%,生烃潜力大。孤峰组以硅质页岩相与钙质页岩相为主,吴三段和大一段则以硅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为主,页岩的脆性指数均分布在70%以上。②3套页岩均以有机质孔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孔径以介孔为主。吴三段层理缝发育,连通系数最好,孔隙度与含气量最高;孤峰组孔隙度高,连通系数居中,含气量较高;大一段层理缝不发育,连通系数和孔隙度最低,但含气量较高。③相比川南龙马溪组,3套页岩具有“三高一薄一深”的特征,即高TOC、高脆性、高含气量,但单层厚度较薄,埋深更大,需建立针对性开发技术。3套页岩层系页岩气富集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海槽东南段以及城口—鄂西海槽的城口—奉节—利川—石柱一带。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深层页岩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沉积·储层
    李宁, 刘建斌, 李帅, 何苗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26-3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4
    摘要 (24) PDF全文 (18)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以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平湖组中段和上段为例,综合国内外海岸沉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整合古地貌特征、潮坪区域沉积特征及海岸沉积模式,探究三者对潮汐动态和沉积体系分布的影响,为后续大规模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关键依据。应用钻井测井数据、地震资料及沉积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对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进行模拟,经定性描述与定量测量,明确了潮道、潮沟、潮汐砂脊、潮汐砂席等独特沉积单元的分布,揭示了海岸地形与海平面变化对潮汐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构建了障壁海岸、无障壁水下低凸起海岸和无障壁缓坡海岸3种沉积模式,完善了海岸沉积体系的理论框架。再进一步对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低海平面时期障壁海岸砂体呈片状分布,高海平面时期水下低凸起海岸砂体呈条带状分布。首次明确障壁与水下低凸起沉积环境中的大规模潮汐砂脊和受限制潮道砂体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 沉积·储层
    郑剑锋, 白雪晶, 代坤, 洪淑新, 刘云苗, 段军茂, 葛志丹, 刘连杰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289-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1
    摘要 (23) PDF全文 (7)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白云岩领域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日产气超百万方,揭示了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然而,当前关于茅二段白云岩的成因争议依然较大,制约了白云岩储层的分布预测。以合川地区取心探井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岩心、薄片的岩石学特征精细描述,并优选具有代表性的白云岩和石灰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和U-Pb定年分析,综合地质背景,明确了:①茅二段晶粒白云岩是孔隙的主要载体,厚度为1~25 m,不均匀发育于茅二段中上部。②白云石化流体为海源流体,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于准同生期—早埋藏期。③茅二段白云岩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期台内古地貌相对高部位的滩体控制,滩体受到同生岩溶作用,潜流带发育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生屑颗粒、灰泥与富Mg2+海水在浅埋藏过程中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基于白云岩成因新认识,明确了中东部古地貌高部位是茅二段白云岩的有利发育区,为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有效指导了合川地区天然气的勘探部署。

  • 勘探评价
    张荣虎, 金武弟, 智凤琴, 曾庆鲁, 余朝丰, 王斌, 王珂, 李东, 周世杰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56-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6
    摘要 (21) PDF全文 (17)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油气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与油气富集的耦合关系不明确,制约了油气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基于储层微观表征、地质建模、断裂-裂缝刻画及油气藏解剖,探究了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了资源潜力。研究表明:阿合组储层致密层和低孔高渗带横向上间互分布,储层物性受断裂-裂缝改造后孔渗性明显增强,发育4级断裂控制的4级尺度的甜点区。级—级断裂控制的断裂-裂缝-孔隙体以东西向展布为主,规模大、孔渗性好;Ⅲ级断裂及Ⅳ级断裂控制的断裂-裂缝-孔隙体规模小,常常尖灭于致密砂岩之中。阿合组油气藏第1期烃类充注时间为18~12 Ma之间,储层孔隙度为15%~18%,主要为原油充注,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形成常规油藏,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散逸殆尽;第2期烃类充注时间为5 Ma至今,储层迅速致密化,孔隙度为6%~8%,天然气沿断层及裂缝在储层甜点区高效充注。级和级断裂带沟通阿合组层内砂体,与侧向致密储层和上覆泥岩形成良好的配置条件,是圈闭有效性和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油气富集有利面积可达106 km2,主要集中于迪北斜坡的中部平台区和南部平台区,岩性圈闭资源量天然气为1 699×108 m3、石油为778×104 t。

  • 油气成藏
    姜海健, 蒋宏, 张威, 李春堂, 王杰, 朱建辉, 王萍, 张毅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43-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5
    摘要 (17) PDF全文 (8)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内幕(盐间及盐下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深入研究天然气形成及演化过程对内幕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牛地马家沟组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幕岩心、薄片中沥青的识别,烃类包裹体的产状及拉曼光谱测试,以及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分析,确定马家沟组天然气成因;综合油裂解气的形成条件以及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马家沟组内幕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缝洞储层中见沥青充填,方解石脉中也捕获了油、气和沥青三相烃类包裹体,均证实了存在油裂解气过程。马家沟组内幕天然气以油裂解气为主,主要来源于马三段沉积期膏盐洼海相烃源岩;早侏罗世烃源岩大量生油,早白垩世油裂解生成气,而且油气发生了TSR反应。受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控制,研究区马家沟组烃源岩具有南部成熟早、北部成熟晚的特征,天然气具有沿区域走滑断裂由南向北运聚的趋势。

  • 讨论·探索
    张文文, 徐勤琪, 尚凯, 张楠, 廖启丰, 林静文, 李帅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1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2
    摘要 (16) PDF全文 (1)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开展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可为海相烃源岩评价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塔河地区典型单井矿物岩石学、无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综合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体滞留程度等地球化学指标,探讨塔河地区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塔河地区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下段的烃源岩有机质品质优于上段。从玉尔吐斯组沉积早期到晚期沉积水体古生产力水平、水体滞留程度、陆源碎屑输入及缺氧程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玉尔吐斯组有机质富集与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弱热液活动、上升洋流等因素共同控制,弱热液活动与上升洋流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中等滞留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硫化-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保存的关键。

  • 沉积·储层
    徐哲航, 李文正, 乔占峰, 陈政安, 兰才俊, 杨岱林, 孙晓伟, 朱心健, 王永骁, 蔡君, 王泽宇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33-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4
    摘要 (16) PDF全文 (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岩蕴含巨大资源潜力,从不同尺度描述微生物岩沉积结构有利于明确其分布规律。以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为基础,多尺度刻画了微生物岩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灯影组大量发育微生物岩,根据中观结构特征可分为叠层石与凝块石两大类。此外,还发育内碎屑、核形石、鲕粒及似球粒等颗粒—泥晶白云岩。灯影组在台地上发育11种岩相,这些岩相构成3种岩相组合,分别对应潮间—潮上、浅潮下以及潟湖3种沉积环境。潮间—潮上环境常见窗格状与帐篷状暴露构造,并且发育多期叠置的微生物层宏观建造;浅潮下环境发育透镜状微生物丘建造,以及砂屑颗粒—泥粒碳酸盐岩;潟湖环境以中—厚层状泥晶白云岩为主,上部发育薄层的微生物岩沉积。由此建立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可形成优质储层的微生物岩主要发育在潮间—潮上带下部和浅潮下带上部。
  • 沉积·储层
    崔仕提, 张少伟, 程钊, 朱茂, 郑剑锋, 段军茂, 邵冠铭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13-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3
    摘要 (16) PDF全文 (16)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东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层序架构不明确、沉积演化规律不清晰的核心问题,基于丰富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生屑灰岩段的岩石学特征,构建了生屑灰岩段的层序地层结构,并探讨了其控沉控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为海陆过渡背景下的混积碳酸盐岩,主要由泥晶—粉晶灰(白云)岩、砂屑—砾屑灰(白云)岩、混积岩及过渡岩性组成,陆源碎屑含量相对较高。岩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分段和平面分带特征。生屑灰岩段与下伏东河砂岩段、下泥岩段及上覆中泥岩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生屑灰岩段本身为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序列,中亚段沉积时期水体相对最深。海平面升降旋回对沉积微相的演化和成岩作用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下亚段和上亚段沉积水体较浅,以蒸发潮坪相潮上带的云坪、灰云坪等沉积微相为主;中亚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高,发育潮间带高能碳酸盐岩颗粒滩微相,叠加高频旋回暴露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优质的储集体。这种白云石化的颗粒滩与发育针孔状结构的云坪构成了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 勘探技术
    莫涛, 王珂, 王俊鹏, 金文正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6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7
    摘要 (14) PDF全文 (1)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在完成16条南北向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构造复原的基础上,恢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首先根据平衡剖面构造缩短量的计算,推算出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盆地的北部边界;然后根据恢复后的白垩系厚度数据,绘制了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最后根据恢复后的侏罗纪末期平衡剖面编制库车坳陷侏罗纪末期古地质图,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南北向地质剖面自白垩纪早期至今的构造缩短量介于3.74~26.02 km,构造缩短率介于3.76%~24.74%,构造变形量主要集中在南天山的山前地区。根据地质剖面与构造走向法线的夹角计算出,盆地现今边界与白垩系沉积前的边界相比向南推移了最小3.70 km,最大25.19 km。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具有隆坳相间的特征,自西至东依次分为温宿凸起区、拜城低凸起区、中心沉降区、阳霞斜坡区和阳东低凸起区。这与侏罗纪末期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不均匀构造挤压应力以及内部沉积地层岩性差异密切相关。古地貌控制库车坳陷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发育南北两套沉积体系。北部沉积体系在坳陷东西两侧为扇三角洲,在坳陷中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南部沉积体系发育小型近源扇三角洲。
  • 沉积·储层
    刘建清, 宋晓波, 隆轲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4): 301-3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4.002
    摘要 (14) PDF全文 (5)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①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砂屑(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有序度低、形成温度低,为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沿藻格架、粒间孔及构造角砾间基础上发育的溶孔。②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破裂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表生去膏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着改善作用,而深部溶蚀是深部次生孔隙发育的根本因素。③溶孔发育与构造角砾岩、构造裂缝发育具有强相关性。印支运动晚期,酸性流体沿破裂空间注入砂屑滩、藻纹层骨架等剩余孔隙发育区域形成次生溶孔;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形成垂直裂缝和晚期构造角砾岩,发生晚期溶蚀作用及方解石脉体的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水平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提出“构造破裂-流体溶蚀-裂缝改造”三阶段的控储机制,为雷口坡组勘探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 综述·评论
    蔡珺君, 张连进, 张飞, 徐睿, 周芳芳, 田野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1
    摘要 (13) PDF全文 (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碳酸盐岩气藏面临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形势,目前国内外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尚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近70年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从“道、略、术、行”4个层面总结了5类研究范式。围绕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基于工程哲学视角建立了气藏采收率的计算方法,详细论述了评价气藏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及关键问题。对比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技术方法和5类典型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实践现状,在提高气藏采收率评价的系统性、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定量化评价、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可对比性3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念和理论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讨论·探索
    岳锋, 赵天宇, 安亮, 李论基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10-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2
    摘要 (13) PDF全文 (2)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解吸规律可间接反映其富集程度和保存条件。基于变温解吸实验及解吸气成分测试,划分南方海相页岩气解吸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南方海相页岩气有4种解吸类型: ①常温解吸型。在地表温度条件下即大量解吸页岩气,解吸气以甲烷为主,良好的生气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较发育的裂缝系统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②地温解吸型。在地层温度条件下开始大量解吸,解吸气以甲烷为主,弱盖层封闭和侧向散失所导致压力封闭条件的缺失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③高温解吸型。在90 ℃以上高温条件下开始大量解吸,解吸气中O2和N2含量较高,浅埋藏作用和破坏的保存条件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④高温低气型。在高温条件下解吸气含量较低,解吸气中基本不含烃类气体,长期深埋藏作用和破坏的保存条件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温解吸型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条件,地温解吸型目前不具备经济开发条件,高温解吸型和高温低气型无勘探价值。

  • 周刚, 钟原, 张本健, 乔艳萍, 戴鑫, 张自力, 兰才俊, 豆霜, 徐多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3): 255-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3.006
    摘要 (13) PDF全文 (4)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近期泸州地区的勘探发现揭示石牛栏组礁滩体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基于钻井、野外剖面和三维地震数据等资料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石牛栏组礁滩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礁/生屑灰岩主要发育于石一段顶部,厚度介于6~40 m;受川中古隆起影响,石一段发育混积潮坪和台内洼地,在混积潮坪古地貌高带上形成了连片分布的潮缘礁滩,在台内洼地局部高带发育台内礁(生屑)滩。石牛栏组的成藏模式表现为“近源供烃、断裂输导、下生上储、复式聚集”,下伏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石一段礁滩储层-石二段泥岩及上覆盖层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复杂的网状断裂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条件,油气充注时期与圈闭形成时期(P—K)匹配,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定了基础。石牛栏组礁滩体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
  • 沉积·储层
    林诚诚, 刘宏, 刘冉, 徐唱, 谭磊, 王东, 张坤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47-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5
    摘要 (12) PDF全文 (1)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开展层序特征、层序演化与鲕滩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整体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层序界面具有特征的岩电与地震响应。SQ1层序具有高角度S形前积反射结构,受高频层序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发育高频限制型鲕滩沉积,滩体主要沿各期前积体的上部发育,单期滩体规模较小,横向上呈北西向叠置迁移特征。SQ2层序为低角度前积反射结构,地形坡度整体较缓,受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层序内发育稳定广覆式鲕滩沉积,滩体厚度较大,平面上分布稳定。SQ3层序为连续平行反射特征,发育局限—蒸发台地相,以泥岩、白云质膏岩互层为特征,厚度均一。该项成果为川西北飞仙关组台内鲕滩油气藏的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沉积·储层
    卢意, 张春林, 由雪莲, 聂宇晗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19-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3
    摘要 (12) PDF全文 (2)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具有天然气勘探的潜力。为明确有利相带与储集体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单井、野外露头、地震等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识别出不整合面和岩性转换面2种层序界面,由此将寒武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SS2)和8个三级层序(SQ1—SQ8),每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并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寒武系三级层序格架内的8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三级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经历2个沉积阶段:SQ1—SQ4为海进阶段,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SQ5—SQ8为海退阶段,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台地沉积。受控于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于SQ6—SQ8,储层类型主要包括白云石化鲕粒滩储层、表生岩溶储层及断溶体储层。受控于台缘相和高位体系域白云石化作用、古隆起的分布及断裂作用,平面上白云石化鲕粒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南部的台缘带,表生岩溶储层分布于古隆起周缘,断溶体储层孤立地分布于盆地中。

  • 勘探技术
    石学文, 王畅, 张洞君, 冯艳雯, 王群武, 曾勇坚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89-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8

    通常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是直接通过井上趋势拟合得到,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地层压力预测不准。四川盆地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的储层中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常规的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地获取地层压实背景趋势。通过实际测井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理论,利用岩石物理模型构建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有效提高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的建模精度。将岩石物理建模构建的正常压实背景趋势与实测参数代入体积模量方程中,实现了渝西区块地层压力的地震预测。对比结果表明,预测的地层压力参数与多口井的地层压力实测参数较为吻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沉积·储层
    李峰峰, 任立新, 李蕾, 万洋, 陈昊卫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4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4
    摘要 (12) PDF全文 (0)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伊拉克东南部白垩系塞诺曼阶—下土伦阶发育巨厚生物碎屑灰岩,地层结构复杂,不同级次层序嵌套。以6个巨型碳酸盐岩油田为例,对其层序地层特征、沉积演化及控储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梳理了前人关于塞诺曼阶—下土伦阶层序划分的方案,采用了将其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的方案;分析总结了不整合面、淋滤溶蚀面、碳质泥岩层、沉积相转换面、沉积相突变面、最大海泛面及硬底等关键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和特征;应用适用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基于塞诺曼阶—下土伦阶浅水沉积背景,建立碳酸盐缓坡-弱镶边台地层序旋回模式;揭示层序旋回与沉积演化的规律,阐明层序控储机制,厘清层序级次和层序界面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的控制,明确了海平面下降幅度、地层暴露时间和气候条件对地层结构、岩性和物性的影响。最后,指出伊拉克东南部塞诺曼阶—下土伦阶层序旋回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为中东巨厚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分层系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 沉积·储层
    邓孝亮, 汪紫菱, 尤丽, 詹冶萍, 周晨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30-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3
    摘要 (11) PDF全文 (0)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深层渐新统陵水组是南海海域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基于岩心、测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剖了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陵水组沉积特征,明确陵水组可细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中陵三段沉积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发育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控凹的F12断层差异活动形成的断层同向转换带以及转换斜坡控制着神狐隆起和海南隆起物源的注入,并控制了陵三段规模各异的西、东多支大型辨状河三角洲群的发育。断阶带在低位晚期和高位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分选较好,物性较好,为优质储层发育层段。由此建立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陵三段深水盆地多级断裂控物源,转换断阶控砂体展布的发育模式。陵三段大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优质储集体直接覆盖于崖城组烃源岩之上,与沟通烃源岩的断裂形成有利输导体系,又被后期拗陷期沉积的厚层海侵浅海泥岩覆盖,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是形成宝岛凹陷大型气田的关键。

  • 勘探技术
    孙倩倩, 张恒, 张璐, 唐明, 张坤坤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8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7

    断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在石油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盖层构造样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双向伸展条件下,韧性基底黏度对盖层构造样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基底黏度下,形成的盆地形态相似,均发生均匀伸展,盆地内部断层的断距相差不大;沉降中心始终位于中间位置,在伸展过程中不发生迁移;在充分伸展的条件下,韧性基底黏度越大,生成的断层数量越多。结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剖面特征,认为大地热流值较大时,基底黏度较小,所生成的断层数量较少;反之,大地热流值较小时,基底黏度较大,所生成的断层数量较多。

  • 勘探技术
    张红杰, 杨光, 吴昊, 孙龙, 刘智军, 高巍, 乔传乡, 曾勇坚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77-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8

    裂缝参数与脆性指数的合理预测对页岩油储层勘探开发进程中的水力压裂过程起到指示作用并为研究区甜点的综合评判奠定基础。从各向异性理论出发,基于线性滑动理论、散射理论以及波恩近似理论,推导了包含脆性指数、泊松比、密度、准裂缝法向弱度参数以及准裂缝切向弱度参数的HTI介质各向异性反射系数方程,并在贝叶斯框架下,期望最大化算法通过把引入隐含变量的条件期望值纳入到每次迭代时模型参数的随机模拟中,以解决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函数是隐式或者非线性时似然函数无法取极值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最大后验概率解的求取方法,期望最大化算法的引入能够获得更稳定的模型参数反演结果,最终实现页岩油储层脆性指数与裂缝参数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模型测试以及实际数据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 勘探评价
    刘志峰, 李林致, 李峰, 廖计华, 祁鹏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71-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6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地质原因分析,认为圈闭和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造样式决定圈闭的类型和有效性,进而控制了不同区域的油气藏类型和差异富集;不同油气运移模式和两期充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了研究区近源成藏和“上油下气”的特征。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指出平湖斜坡潜山、天台斜坡北段和杭州斜坡迎翠轩断裂带具有较好的圈闭和运移条件,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勘探新领域。

  • 勘探评价
    罗瑀峰, 厚刚福, 刘占国, 熊加贝, 伍松林, 芮昀, 陈星渝, 袁晓俊, 宋兵, 伍劲, 刘少治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57-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6
    四川盆地大安探区为复杂构造变形区,为了厘清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条件,落实下一步勘探领域,对其烃源岩、沉积体系、致密砂岩储层和圈闭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安探区须家河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须四段和须六段发育多期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储层普遍致密,后期溶蚀作用和裂缝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②须三段和须五段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层,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以Ⅲ型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目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大安探区致密气成藏奠定了资源基础。③须四段和须六段致密砂岩储层在垂向上与须三段和须五段烃源岩成不等厚互层,构成下生上储式源储组合,有利于形成构造气藏;须三段和须五段主力烃源岩层内部发育“泥包砂”型曲流河河道致密砂岩储层,源储一体,构成自生自储式源储组合,有利于形成透镜状构造-岩性气藏。提出了丹凤场构造带背斜主体部位和临江向斜北、临江向斜中、临江向斜南、云锦向斜东等构造翼部的须四段和须六段为下一步构造气藏重点接替领域;丹凤场背斜、来苏向斜北和临江向斜中部的须三段和须五段源储一体,有利于形成“泥包砂”型构造-岩性气藏,为下一步致密气的潜在探索领域。
  • 勘探评价
    王波, 宋光永, 张荣虎, 曾庆鲁, 王艳清, 孙秀建, 吴志雄, 李森明, 李雅楠, 宫清顺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1): 59-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1.005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柴北缘超深层(深度超过7 000 m)基岩油气藏的储层主控因素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中酸性花岗质基岩作为储层的优质岩性,在多期变质、构造成缝、风化剥蚀等有利成储因素的耦合效应下,形成以裂缝及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且受埋藏压实影响小的风化壳与内幕2类成因的有效储层;侏罗系碳质泥岩(亦是烃源岩)与古近系路乐河组膏质泥岩2套有效盖层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和有效聚集创造了条件;生烃期与输导断层及圈闭形成期同步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侏罗系高成熟煤型气源岩与下伏基岩储层构成侧接式上生下储源储组合,并以断层和基岩顶部的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通道,形成源外、源内2类油气藏。受接替式油气运移机制及盖层条件控制,形成构造高部位聚集石油且充满度与丰度低,构造中—低部位聚集天然气且充满度与丰度高的成藏特点。认为柴北缘超深层基岩具备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 开发地质
    胡勇, 焦春艳, 赵益, 吴娟, 贾松, 杨东升, 郭长敏, 陈灿, 陈璐瑶
    海相油气地质. 2025, 30(2): 185-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54.2025.02.009

    为了研究井网加密开采对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四川盆地磨溪雷一1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18 m长的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在渗透率为0.56×10-3 μm2,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实验模拟单井开采和井网加密开采两种方式,对于井网加密开采方式,实验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分批加密、同时加密两种方式在两种不同加密时机(稳产期末和废弃条件)时对气藏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单井开采时,采收率受含水饱和度影响十分显著,在含水饱和度为20%~50%的条件下,不加密时采收率为14.6%~64.7%;两口井加密后采收率可提高至85.9%~92.7%,效果明显;②加密井提高采收率主要是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提高未动用区储量动用范围,另一方面是提高已动用区压降效率。气藏储量动用情况与含水饱和度和距离气井远近密切相关,井网加密可以根据储量动用情况进行部署,优选储量未动用区域和已动用(未充分)区域。③部署加密井提高采收率幅度随加密井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建议老区需要根据气藏剩余储量特征合理优化加密井数,不宜过度加密。从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开采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在稳产期末采用集中部署加密井同时加密方式,对延长稳产期、提高采收率和缩短生产周期更为有利。研究成果对于气藏井网加密部署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2): 75-84.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在许多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展现良好勘探前景.然而,盆地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与勘探实际、储量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常规、非常规领域的石油资源潜力亟待落实.在解剖盆地石油成藏条件,分析成藏控制因素,总结不同地区、不同层系成藏模式及其富集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质评价参数研究,优选评价方法,重新评价盆地资源潜力,梳理了盆地有利的勘探方向.评价结果显示:盆地常规、非常规石油资源量近100×108 t,综合探明率约为27,;剩余待探明石油资源量近55×108 t,主要分布于富烃凹陷斜坡区的二叠系—三叠系、盆地深层及凹陷周缘低勘探程度的凸起构造.未来应围绕盆地这3个领域,加大勘探力度,同时依托技术进步,努力拓展页岩油等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的勘探领域.
  • 中国石油海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专辑
    海相油气地质. 2022, 27(1): 93-102.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的D-I、II区块石炭系盐下KT-II及KT-I油层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勘探重点,开展该储层段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研究,可以指导该新区的下一步勘探.利用薄片、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KT-II及KT-I油层组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相演化研究,取得如下成果:①通过岩石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研究,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台地前缘斜坡4种沉积相.②KT-II及KT-I油层组沉积相带平面上均为北东—南西向展布,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发生相变,由开阔台地(或局限台地)相变为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东西两边分别发育台地边缘及台地前缘斜坡.③建立了KT-II及KT-I油层组碳酸盐台地—台地前缘斜坡沉积模式.KT-I油层组发育开阔台地,局部发育局限台地,其中分别发育开阔台地台内滩和局限台地台内滩,KT-II油层组发育开阔台地,其中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内滩.④研究区石炭系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浅海陆棚、碳酸盐孤立台地—台地前缘斜坡、浅海陆棚、碳酸盐孤立台地—台地前缘斜坡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沉积特征研究,厘清了研究区KT-II及KT-I油层组的沉积模式、沉积相展布特征,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 中国石油海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专辑
    海相油气地质. 2022, 27(1): 11-20.
    生物扰动可改变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组构,影响后期成岩作用,导致生物潜穴与基质间存在物性差异,进而增强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在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和点渗透率等多种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Kh2段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Kh2段发育海生迹(Thalassinoides)、蛇形迹(Ophiomorpha)、古藻迹(Paleophycus)等3种主要遗迹组构.Thalassinoides潜穴外壁光滑,不具有衬壁结构,呈三维网状连通管形,单个潜穴直径为5~25 mm,Ophiomorpha潜穴呈"T"形管状,多呈水平分布,部分发育泥质衬壁结构,直径为5~15 mm,Palaeophycus潜穴呈圆形—椭圆形的轻微弯曲—直管,直径为2.5~10 mm,主要呈水平分布,不具有衬壁结构.②由于物性差异导致的含油性差异,岩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征,同时不同含油级别区域分布与生物遗迹组构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相关,这表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的控制.③Kh2段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不同的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导致潜穴与基质的原始组构及沉积介质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潜穴与基质之间的孔隙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叠加后期成岩差异(胶结、溶蚀、压实等),进而导致Kh2段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类型.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绿藻生屑滩,潜穴内受到准同生溶蚀而形成大量铸模孔,基质部分受到早期强烈的胶结作用.Ophiomporpha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中—低能浅滩,潜穴内因颗粒充填而发育粒间孔,基质部分灰泥含量高.Palaeophyc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颗粒滩,潜穴内颗粒含量高,且早期胶结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海平面下降,大气淡水优先进入潜穴通道进行溶蚀.
  • 中国石油海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专辑
    海相油气地质. 2022, 27(1): 1-10.
    深水碳酸盐岩是有利的油气储集岩,中东地区上白垩统Khasib组缓坡型深水碳酸盐岩是重要的产油层系.伊拉克H油田Khasib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油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选区评价及勘探部署.在区域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H油田Khasib组岩相、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①研究区发育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含生物碎屑粒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灰质泥岩5种岩石类型,②研究区中缓坡相海侵体系域发育3类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生物碎屑滩、滩翼、缓坡灰泥)和1类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③Khasib组KA1-2小层和KB段储层的生物扰动较发育,渗透率与骨屑颗粒含量呈正相关,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生物扰动和准同生溶蚀作用控制.明确了研究区6个小层的沉积微相演化规律,建立了伊拉克地区从西到东的滨岸—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的缓坡型碳酸盐沉积模式,研究成果对于深水碳酸盐岩储层分布预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2): 85-96.
    通过对吐哈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成藏模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以及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生油强度较大的地区均位于台北凹陷主体沉降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烃源基础.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等3套储层,侏罗系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粗砂岩,二叠系梧桐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细砂岩、砂砾岩.侏罗系主要有正向分异、逆向分异、垂向分异及混合型等4种成藏模式;二叠系为侧向长距离运聚-古斜坡成藏模式;三叠系为源内垂向运聚-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采用类比法、统计法、成因法及特尔菲加权法综合得到吐哈盆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9×108 t,剩余资源量为6.07×108 t.通过地质评价、原油剩余资源量和剩余资源丰度的分布预测,提出了鄯善弧形带、鲁克沁—红连带、西部弧形带3个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区.
  • 中国石油海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专辑
    海相油气地质. 2022, 27(1): 45-54.
    上白垩统Mishirif组是阿联酋东鲁卜哈利盆地主要的产油层,目前对Mishrif-1段和Mishrif-3段储层孔隙特征差异的研究较为薄弱.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气测、压汞及核磁共振测试的基础上,对Mishrif组储层储集空间、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储层的相控特征以及Mishrif-1段和Mishrif-3段的差异.结果表明:①Mishrif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亮晶厚壳蛤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属孔隙型储层.②Mishrif组储层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优质储层集中在Mishrif-1段生物礁和生屑滩微相,Mishrif-3段厚壳蛤礁滩和生屑滩微相,平均孔隙度高于20,,平均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为高孔高渗储层.③Mishrif-1段生物礁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锯齿型,孔隙为大孔径生物体腔孔,束缚水饱和度低,Mishrif-3段厚壳蛤礁滩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双峰锯齿复合型,铸模孔、生物体腔孔发育,同时发育一定的粒间溶孔,束缚水饱和度低,Mishrif-1段生屑滩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双峰锯齿复合型,铸模孔、粒间溶孔同时发育,束缚水饱和度低,Mishrif-3段生屑滩微相压汞曲线为斜线型,核磁共振曲线为锯齿型,孔径分布不集中,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溶孔为主.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2): 64-74.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建立了富烃凹陷古构造成藏、源外古隆起-古斜坡成藏、源上晚期构造成藏以及富烃凹陷周缘斜坡致密油-岩性成藏等4类石油成藏模式,优选类比法和成因法客观评价了盆地不同区带、不同区块、不同层系的常规油及致密油资源,得出常规油地质资源量为29.59×108 t,致密油资源量为8.58×108 t.结合盆地石油勘探现状,理清了剩余常规石油地质资源及其分布,明确柴西地区为剩余常规石油地质资源最丰富、资源丰度最大的地区.指出盆缘古隆起及斜坡区、盆内凹陷-斜坡区、盆内大型晚期构造带是近期重点勘探领域:狮子沟—大乌斯构造带、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构造带、阿尔金山前西段是常规石油有利勘探目标,柴西南区的跃东—扎哈泉—乌南和红柳泉—跃进一带,以及柴西北区的小梁山—南翼山等地区是致密油勘探现实有利区.
  • 勘探·评价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2): 55-63.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系为古近系孔店组二段,它生成的油气主要富集于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储层中.在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孔二段优质烃源岩为核心,建立了源上孔一段构造-岩性油藏、源侧孔二段地层-岩性油藏和源内页岩油等3种成藏模式.采用改进的成因法进行常规油与页岩油资源评价,其核心思想是用剥离计算的生烃量、排烃量及残留烃量进行约束,采用多参数类比法计算运聚系数并评价常规油资源,采用质量含油率法评价页岩油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沧东凹陷孔店组常规石油资源量约为6.9×108 t,页岩油资源量约为6.8×108 t;孔店组剩余石油资源分布在源上孔一段构造-岩性油藏、中低斜坡区地层-岩性油藏和湖盆中心区页岩油等3大领域.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最主要的勘探接替领域.